《孫子兵法》上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說,動用謀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明的,如果近身肉搏、攻打城池,則是等而下之的做法。當年格林斯潘任美國聯儲局主席時,只要「出口術」就能收調節市場之效,無疑是上兵伐謀的體現。當然,出口術是以實力為基礎的,美國經濟全球獨大,美元作為國際硬貨幣的地位,再加上格老一言九鼎的權威,三者缺一不可。
本港樓市去年中從谷底強烈反彈,部分豪宅成交價更是創出全球最高紀錄,要求當局干預樓市的聲音漸起。港府高官不自量力,亦企圖以出口術來穩定市場,可惜東施效顰,反增其醜,非但達不到預期效果,樓價繼續節節攀升。無奈之下,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只好等而下之,在上月發表的新年度預算案中推出穩定樓市四招。
不出手猶自可,四招一出,更暴露出港府黔驢技窮的真面目。譬如當局決定增加二千萬元以上豪宅買賣的印花稅,交易成本雖然上升數十萬元,但對豪宅市場的買家而言,不值一哂。由市建局出面增加中小型住宅單位供應同樣有名無實,正如學者指出,市建局已進行的都是明顯有商業價值的項目,保育及居民權益反屬其次。而市建局高高在上、閉門造車的態度亦難以爭取地區支持,舊區重建慢如蝸牛,指望市建局增加中小住宅單位供應,簡直是緣木求魚。
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輿論普遍質疑上述四招能否達到穩定樓市之效。「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五成受訪者預期有關措施作用有限;近三成認為完全無效;還有百分之八擔心炒家會轉攻中價樓,令「上車族」更難上車。
事實勝於雄辯。最近,將軍澳有一塊地皮拍賣,結果以預期中的高價成交。新界一個新樓盤開售,呎價不跌反升,令人咋舌。在在事實足以證明,穩定樓市四招已泥牛入海無消息,對樓市發展毫無影響。上述調查亦顯示,三成二市民批評有關措施力度不足;三成七表示難阻炒家投機意欲;還有一成五認為有關措施已淪為政治騷。
沒錯,港府最擅長的就是做騷。眾所周知,穩定樓市不外乎加息或增加供應量兩個手段,就本港而言,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鈎,息率不由自主,因此第一道板斧已經廢了。就增加樓宇供應量而言,港府可以選擇增建公屋、復建居屋或夾屋等,但此舉會引起社會爭議,港府更擔心重蹈當年「八萬五」政策的覆轍。退一步說,即使現在增加土地供應,建成樓宇出售也是幾年後的事,遠水難救近火,因此第二道板斧也等於廢了。所以說,港府推出所謂穩定樓市四招只是迫於民意壓力,虛晃一槍,不得已而為之,沒有必要當真。
高官亦不打自招,指目前樓價上升是低息環境造成,一旦息口上升,市民的供樓負擔加重,屆時樓價自然會調整。一語道破天機,原來港府本身都不相信所謂四招會發生作用,而是將調整樓市的希望寄託於外圍市場變化,尤其是美國加息之上。至於美國何時加息,那就繼續望天打卦。可見港府依然以「大市場、小政府」原則為由,無所作為,坐等運到。
說到底,樓市走向最終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港府資料顯示,本港私人樓宇供應量由○二年逾三萬個單位急跌至去年約七千個單位,雖然預期今年有一萬四千個新單位落成,但據稱約一半單位已預售樓花,因此今年實際供應量與去年相若。港府明知樓宇供應持續下跌,卻坐以待之,遲遲不採取應對措施,這才是市民怨聲載道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