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塌樓事故責無旁貸的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昨日也談到自己的新年願望。她表示,正檢討市區重建策略,考慮由市建局作中介人,協助有意重建的舊樓業主,聯繫合適發展商,加快舊樓重建的速度。林鄭月娥曾多次視察塌樓現場,她一方面指示屋宇署派出專責小組檢查全港逾五十年樓齡的舊樓,一方面主動提出願意統籌解決舊樓安全問題,展現出一副傾聽民意、亡羊補牢的姿態。
事實上,本港目前逾五十年樓齡的舊樓逾四千幢,逾三十年的舊樓有一萬七千幢,十年後將增至二萬八千幢,這意味每年就有一千幢樓宇進入「老齡」行列,對於那些傷筋損骨的超齡樓而言,修修補補只能治標,拆除重建才是治本之道。正如一位舊樓業主向林鄭月娥訴苦,指所住大廈過去二十年間維修過十次,很多建築公司都形容該大廈「醫番都嘥藥費」,又有業主拒絕支付維修費用,希望市建局統籌重建。
平心而論,當局對舊樓安全問題並非完全無知,早在港英時代已成立土地發展公司,負責市區重建,董建華政府正名為市區重建局,顯示重建舊區的決心。奈何當局空有雄心壯志,卻沒有實幹精神,十多年過去,本港舊樓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連市建局也不得不承認,重建的速度太慢。如果當局仍然不改其老牛拉破車的固有作風,樓宇老化遠遠快於舊區重建,危樓問題將積重難返,塌樓事故必將重演。
更受人詬病的是,市建局自成立以來,雖然做過一些舊區重建工作,但更多的是專注那些有商業價值的發展項目,尤其是那些大型的重建項目,例如觀塘區重建、旺角波鞋街重建等,然後便大談甚麼社區活化、保育之類的美言,而對那些商業價值不大但真正需要政府介入的危樓,卻置之不理。當局重建以賺錢為第一目標,而不是根據樓宇的實際情況、以市民的福祉為依歸,根本是本末倒置,誤入歧途。
難怪有市民批評市建局「擇肥而噬」,與一般發展商沒甚麼差別。香港並不缺少發展商,缺少的是真正解決危樓問題的機構。現在,林鄭月娥表示要重新評估舊區重建策略,雖然是後知後覺,但東隅已逝,桑榆未晚。然而,市建局光是擔當中介人的角色是不夠的,對於那些零敲碎打、一般私人發展商不願參與的舊樓重建項目,當局應挺身而出,負起責任。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舊區重建問題的實質,其實是本港的深層次矛盾之一——貧窮問題,如果經濟條件負擔得起,有誰願意住在搖搖欲墜、今日不知明日事的危樓之中呢?居住於危樓的都是弱勢社群,是最需要政府關懷的一群,但由於他們平時默默無聞,長期被港府拋棄在遺忘的角落,只是在發生塌樓事故後,才引起關注。但願當局言出必行,加快舊區重建,而不是說過就算,虎頭蛇尾。
令人擔心的是,港府向來擅長做騷,尤其是曾蔭權已無心戀戰,他每天起床考慮的第一件事便是退休,得過且過,恐難有所作為。因此,對於高官聲稱要加快舊區重建,市民都不敢抱有太大的期望,只能聽其言而觀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