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港府將保育口號喊得震天價響,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在官方網頁上矢言要「確保發展和文物保育兩者緊密配合,取得平衡」。可惜,說的比唱的還好聽,本報去年揭發全港十二幅優先保育生態重地之一的鹿頸竟淪為非法填土災區,堆積的沙石高逾四米。雖然當局聲稱已勒令有關業主停止違例發展,並發出要求恢復原狀通知書,但事隔至今近半年,現場依舊滿目瘡痍,不僅未有人被追究破壞生態的責任,有業主更先下手為強,要求城規會准許在該處填土及填塘,企圖將非法傾倒泥頭的行為合法化。
業主突然申請合法填土,無非是想製造既定事實,以便日後將保育生態重地作發展用途,正如附近村民指出,有人打算在區內池塘興建新屋。環保團體亦指出,過往有不少非法填土的鄉郊業主要求司法覆核,拖延當局執法。因此,如果城規會批准有關申請,等於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變相鼓勵業主先斬後奏,傾倒了泥頭再慢慢補辦申請手續。
鹿頸是全港最多蜻蜓品種出沒的其中一個地點,包括全球體形最小的「侏紅小蜻」,當局竟任由這塊生態寶地淪為「堆填區」,實在是咄咄怪事。一塊被列作優先保育的生態重地,非法填土的情況尚且無王管,其他地區也就可想而知了。以全港最多蝴蝶出沒的龍鼓灘為例,由於近年來區內植物被大量砍伐,加上有人胡亂施以除草劑,令該處的蝴蝶品種和數量急劇下降,部分罕見品種更相繼絕迹。此外,位於香港地質公園內的大埔馬屎洲,更被擅自發展為墓園,天然貝殼灘被改建為石屎平台,令當地自然環境大受破壞。
正是由於當局對鄉郊環境被破壞睜一眼閉一眼,不法之徒才會有恃無恐,恣意在農地傾倒廢物。正如有環保團體指出,近年來鄉郊以及具高生態價值地點非法傾倒廢物的情況愈趨嚴重,但當局執法時放軟手腳,往往「先通告,再警告執法」,讓不少業主有機會鑽空子。雖然法例規定,違例土地發展一經定罪,首犯者最高可被罰款五十萬元,無奈當局一直以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最經典的例子是去年上水河上鄉十萬平方呎農地被人非法傾倒建築廢料,居民主動向當局投訴,警方、地政總署及環保部門卻互相卸責,反而要求受害的農地擁有人自行恢復原狀。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河上鄉事件引起廣泛關注後,當局才急急補鑊,高官們煞有介事地爭相到現場視察一番。不過,高官這邊剛視察完,那邊又有人繼續非法傾倒泥頭,至今當地建築廢料不但未被挖走,反而愈堆愈高,當局估計最快今年內才可恢復原狀。
表面看來,當局近年在自然保育方面似乎推出了不少措施,包括設立保育生態重地,以及申請將香港地質公園晉級為國家地質公園。但問題是,無論推出多少措施,名稱定得多麼漂亮,如果當局對自然資源遭受破壞放任不管,最終只會淪為門面工夫而已。事實上,當局除了在自然生態保育上講多過做,文化保育工作一樣是拖拖拉拉、議而不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為例,社會各界呼籲多年,當局去年才委聘專家展開普查,名單要到二○一二年才正式出籠,這期間不知又會有多少具本地特色的傳統文化活動被湮沒。
本港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和文化資源,當局本應好好加以保護,特別是本港旅遊景點老化,發展生態旅遊本是一條出路。可惜當局反其道而行,坐視自然生態被糟蹋,文化資源被浪費,簡直是暴殄天物,愚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