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向高錕致敬 對高官棒喝

戰國時期,蘇秦一度鬱鬱不得志,受盡家人、鄰里的白眼,有次他要求嫂子弄點食物填肚,嫂子不但不給,反而數落他一頓。後來蘇秦佩上六國相印,名震天下,家人對他的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嫂子更是畢恭畢敬。蘇秦笑問:「嫂子,當初你瞧不起我,為甚麼現在變得如此謙卑?」嫂子答道:「如今叔叔做了大官,發了大財,我哪敢像從前那樣!」

兩千多年後的香港,又上演一場「前倨後恭」的滑稽劇。「光纖之父」高錕去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剎那間「萬千寵愛在一身」,受到港府的突然禮遇,包括康文署為他舉辦成就展及郵票設計比賽;香港科學園的地標「金蛋」以高錕的名字命名;曾蔭權出席中文大學為高錕舉行的歡迎儀式;據說,港府還研究為高錕授勳。昨日,香港科學園高錕會議中心舉行命名儀式,曾蔭權再次出席並發表講話,指命名典禮是向高錕教授致敬。他聲稱,港府致力「發展創新科技成為香港未來重要的新興產業」,推動香港成為世界一流的知識型大都會。

幸好高錕是謙謙君子,他沒有像蘇秦當面奚落嫂子那樣,當場令曾蔭權難堪下不了台。事實上,高錕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發明光纖技術,早已是全球知名的大科學家,高錕長期在香港工作及生活,為培育本地人才及推動科技發展貢獻良多,然而,何時見過港府對他如此禮遇呢?如果說,諾貝爾獎委員會為高錕授獎是姍姍來遲,令人遺憾,那麼港府現在才舉辦命名儀式等活動更是事後孔明,惺惺作態。

平心而論,香港並不缺乏科技人才,缺少的是培養人才的土壤。雖然高錕及另一位諾獎得主崔琦均曾在香港求學,但他們成年後都負笈海外深造,並在外國奠定其學術地位,若是選擇一直留在香港發展,能取得今日的成就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香港是一個商業城市,尤其是港府長期獨沽一味金融業及服務業,根本就不重視科技。所以,香港這麼多年來只出產炒家,卻不可能出產大科學家。

就以香港科學園來說,那也不是曾蔭權的功勞。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董建華政府成立創新科技委員會,創新科技的確曾經熱鬧過一陣子,可惜董建華中途下台後,人走茶涼,創新科技亦不了了之。繼任的曾蔭權政府更加鼠目寸光,曾揚言香港僅靠金融業就可以養活一千萬人口,而當年的「工商及科技局」亦被改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連「科技」二字都容納不下,可見曾蔭權對科技既無知,更不尊重。無奈一場全球金融海嘯襲來,「紐倫港」夢碎,四大傳統經濟支柱全部搖搖欲墜,港府只好將「科技」從故紙堆中拾起來,並納入所謂六大優勢產業中。

科技大學前校長朱經武多次踢爆港府重視科技的假象,他批評當局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港大校長徐立之亦批評港府對科技資助不足,現在無論是實驗室還是其他配套,均沒有獲當局資助興建。港府對科技之冷落,還表現在對科研成果的巨大浪費上,因商業化程度低,本地有不少科學發明「養在深閨人未識」。譬如科技大學擁有五百項科研成果,僅四分之一推出香港市場,其中大部分被境外企業買走。

所以說,港府高官紛紛對高錕表示敬意,未必是出自真心,而是一貫勢利眼的表現,更是一種政治化妝術,往臉上黏貼所謂科技的金粉而已。曾蔭權聲稱要將創新科技發展為香港未來的新興產業,根本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