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博物館內冷清清 皆因當局不進取

香港雖然經常被譏為「文化沙漠」,但其實單是康文署轄下的公共博物館就有十四間之多,可謂洋洋大觀。可惜的是,由於當局規劃失當、宣傳不力、缺乏包裝,大部分博物館長期人流稀少,門可羅雀,因此,近年來有不少意見要求改變博物館的營辦模式,審計署及博物館委員會亦先後建議成立法定機構負責管理工作。不過,當局日前已否決了有關建議,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昨日表示,有關建議涉及員工和藏品擁有權等複雜問題,不容易解決,所以,博物館將繼續由康文署管理。

正所謂,多隻香爐多隻鬼,成立法定機構管理博物館的建議確實不可取。眾所周知,法定機構近年來醜聞不斷,亂象叢生,早已為人詬病。環顧本港的法定機構,由平機會到私隱專員公署,再到生產力促進局等等,有哪一個不是水潑不進、針插不入的獨立王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市民早就希望裁撤那些績效不彰、可有可無的法定機構,遑論再開新衙門浪費公帑。

要解決博物館乏人光顧的問題,歸根究柢,責任還是在康文署。審計署○六年曾發表報告,狠批康文署無論在博物館員工管理、處理館藏的流程以至營運方式等均未如理想。令人驚訝的是,差不多四年過去了,康文署的表現不僅沒有改善,去年更爆出遺失廿一件孫中山文物的事件,甚至還想隱瞞真相,如果不是本報揭發,恐怕到現在公眾還被蒙在鼓裏。

更好笑的是,康文署其後承認,香港歷史博物館等三間博物館至今尚有大量藏品積壓在倉庫內,尚未登記入冊。當局一方面要花錢保養這批展品,另一方面公眾卻無緣觀賞,實在荒謬絕倫。要知道,藏品無異於博物館的靈魂,康文署連清點和登記藏品這些基本工作尚且一塌糊塗,也就難怪博物館人迹罕至、連年虧損了。

如果說港人文化氣息淡薄,對參觀博物館等文化活動興趣缺缺倒也罷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只要展覽內容具叫座力,配合適當宣傳,博物館是可以其門如市的。例如幾年前香港藝術館展出部分大英博物館館藏,包括木乃伊內棺蓋板等珍品,結果大受歡迎。又如香港曾多次展出內地出土的歷史文物,結果也都大收旺場。可見要吸引市民和遊客到博物館,事在人為,康文署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實際上,康文署除了網頁上載十四間博物館的圖片和簡單文字介紹外,鮮有從其他渠道向公眾推介,以致不少港人對這些博物館都不甚了了,更別說要吸引遊客。對此,康文署官員似乎直至最近才恍然大悟,聲稱要研究把博物館發展成旅遊景點,並透過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向年輕人推廣博物館服務云云。他們究竟是後知後覺,還是詐傻扮懵,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再說,目前全港十四間博物館分散於各區,雜亂無章,既乏統籌,亦無協調,那又怎麼能吸引觀眾呢?

博物館管理的種種亂象,亦反映本港旅遊業的困境。香港並不缺少旅遊資源,問題是當局目光如豆,消極被動,從李小龍故居改建成紀念館,到去年晉級為國家地質公園的香港地質公園,莫不是等到民間積極推動,當局才跟進配合。近年來本港旅遊業停滯不前,危機四伏,淪落到要靠內地客支撐,豈是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