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活化有名無實 斷送集體回憶

在一片保育聲中,被評為二級文物的石硤尾邨美荷樓活化工程也提上日程。根據當局的規劃,美荷樓將活化為青年旅舍,不但安裝升降機,原有的石屎欄河還將全部改為玻璃欄河,樓上單位則會打通為雙人房。美荷樓還將設置接待前台、咖啡室、便利店以及自助洗衣設施等,故部分低層單位也要打通擴大,外牆改換為落地玻璃。經過如此一番整裝美容後,美荷樓雖然會由醜小鴨變成白天鵝,但再也不是港人集體回憶中的美荷樓了。

應該說,美荷樓有其保育的價值,因為這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徙置式公屋,興建於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從高處往下看,樓宇結構像英文字母H,故又稱H型。原單位面積狹小,只在樓層兩翼設置公共廁所、水龍頭。長長的公共走廊將各家各戶相連接,是人們乘涼、娛樂、社交的場所。雖然以前生活條件艱苦,但那時人們辛勤工作,且守望相助,充滿人情味,這裏的一磚一瓦都有故事。對年輕人來說,美荷樓是了解上一輩人生活狀況以及香港精神產生源頭的不可多得的地方,這比教科書以及博物館更親切、更傳神、更有教育意義。

因此,要保育及活化美荷樓,就必須在確保建築安全的前提下,盡最大努力保持原汁原味,凡是能保留的一定要想方設法加以保留,凡是能避免重建的就一定不要拆毀,惟其如此,才能維持美荷樓的精神風貌。可惜,根據當局的規劃,美荷樓將來要傷筋動骨,徹底大變身,加入許多現代建築的元素,美則美矣,但這顯然已不是過去的美荷樓,所謂保育,不知從何談起。

難怪區議員看不過眼,批評玻璃欄河的設計將令美荷樓「走樣」,失去以往公屋半腰石屎欄河的特色,不可接受。如果不改變設計,活化後的美荷樓不僅失去其神,也失去其形,只剩下「美荷樓」三個字而已。不妨設想一下,今後年輕人到美荷樓參觀,展現在眼前的是美輪美奐的落地玻璃、寬敞明亮的房間、舒適寫意的咖啡廳,衣服也不用自己洗,扔到洗衣機就行了,根本找不到香港五、六十年代的生活軌迹。小學生可能會產生錯覺,誤以為老師及書本上所說的香港精神全部是假的。

其實,當局之前所做的一些舊樓活化工作,無不荒腔走板。例如當局將部分歷史建築商業化,被發展為高檔餐廳、酒店甚至傢俬店,與原先建築的用途完全無關,雖然外表上還有一些舊建築的模樣,但裏面已被大刀闊斧地改裝,變得面目全非。一言以蔽之,這是掛活化之羊頭,賣商業化之狗肉,小市民望門興嘆,跟集體回憶有甚麼關係呢?

有一個笑話是這麼說的,一個二世祖耗盡祖上的積蓄,只能靠典賣家當過活,有一天他將一把頗有歷史的紫砂茶壺拿到街上賣,有富翁一見傾心,願意出一千両銀子買他的紫砂壺,但因身上沒有帶錢,約定翌日到他家中購買。二世祖心想,這茶壺積有很多茶垢,不好看,不如做件好事將它擦乾淨,說不定能賣更好的價錢。富商依約到他家中,看見擦得光潔明亮的茶壺後轉身就走,並失望地說:我要的就是那把古色古香的舊茶壺,擦乾淨就無味了。

港府就是那個暴殄天物的二世祖,明明沒有文化,偏愛附庸風雅,連何謂保育活化都講不清楚。他們為了迎合保育潮流,大搞形式主義,把歷史建築改得不倫不類,神韻全無。可以斷言,美荷樓活化之日,就是集體回憶湮滅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