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失業率居高不下 紓民困刻不容緩

港府公布最新就業數據,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九,與去年十月至十二月的數字相若,就業人口增加八千多,就業不足率亦由上季的百分之二點三,微降至百分之二點二。對此,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喜形於色,強調最新季度的總就業人數上升,反映臨近農曆新年市道較為蓬勃,勞動市場正持續改善。

對於失業率維持不變,沒有惡化,高官們不必高興得太早,以為本港就業市場前景一片光明。的確,本港失業率已從金融海嘯後的高峰回落,但距離上世紀九十年代幾乎全民就業,仍有很大距離,超過十六萬失業人士望天打卦。更何況建造業工人和青少年仍然是失業問題的重災區,建造業的失業率仍高達百分之七點四,而十五至十九歲青少年失業率更高達百分之十八點六。

在高官心目中,青少年失業及就業不足率微降可能是頗令人欣喜的「成績」,甚至是就業數據的一大「亮點」,這從政府公布的新聞稿,開宗明義以「青年就業改善」為標題,可見一斑。然而人們見到的現實卻是,當局一直未能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協助青少年就業,政府統計處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擁有專上教育程度的失業青年由去年首季的一萬一千多人,暴升至第三季的二萬三千多人。與此同時,一項調查發現逾半受訪大專生為求覓得一職,不惜接受學歷要求較低的工作。從數字上看,青少年就業情況確有一些改善,但其中出現多少大專生擔任低薪、低技術工作的人才錯配情況?而所謂「青年就業改善」又從何談起?

至於說建造業工人失業情況有所紓緩,更是言過其實。有工會早前訪問一萬四千多名工人,結果發現近八成人每月開工少於二十天,其中兩成甚至陷入「冇工開」的窘境,比政府公布的數字嚴重得多。不管怎麼說,建造業工人最渴望的還是「有工開,有糧出」,港府吹噓十大基建多年,聲稱可創造二十多萬個職位,但迄今初見眉目的只有郵輪碼頭、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工程,其餘項目大部分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對失業工人而言,二十多萬個職位只是畫餅充飢罷了。

要了解普羅市民的實際生活狀況,絕不能單看就業數據。根據政府數字,本港失業及就業不足人口只有二十多萬,但據估計本港貧窮人口卻超過一百二十萬。也就是說,本港在職貧窮問題仍然非常嚴峻,不少打工仔就算「充分就業」,也根本不能養家餬口。正如張建宗所說,總就業人數上升,反映臨近農曆新年市道較為蓬勃,然而新年熱鬧過後,隨之而起的卻是市面上一片加風。有連鎖快餐店近日悄悄加價百分之五至九,茶餐廳亦難捱高昂成本,套餐及粉麵食品全面加價。

這類中低價食肆加價,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基層市民。事實上,食肆加價只是今年以來加價潮的一小部分,包括電力、石油氣、山頂纜車、小輪、房委會停車場及隧道等最近均調高收費,涉及市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升斗市民生活苦不堪言,也就難怪新春期間多個團體和組織紛紛上街示威,要求政府正視貧窮問題,近百名殘疾人士及家屬昨日到政府總部請願,要求政府敦促公共交通機構提供殘疾人士半價優惠。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如今庫房水浸,官富民貧,開倉紓困更是社會各界共識。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最近頻頻落區,出席財政預算案諮詢活動,又大賣廣告,聲稱要聽市民聲音。到底是真的從善如流,抑或只是另一場敷衍民意的「諮詢騷」,下周三公布財政預算案時便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