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部委聯手趕在「十‧一」黃金周前出招遏樓市,論招式,不見得有甚麼新意,幾大招數不外將早前各地零碎的調控措施,或者盛傳已久的政策,集中一次過在最高行政權力層面肯定下來;最辣的是,將政策落實見效,確定了對省級政府的問責,事實上,調控已再經不起屢次的失威,以致政策信用蕩然。就是這樣貌似嚴厲的打壓,滬深股市之內房企卻以做好回應,怎能不體現內地房地產現時乾坤顛倒、不循章法的怪象?
「國四條」、「國十條」向房地產落手,論效果,微乎其微。今次要急着出手,無疑是因為市場眼看調控無料到,樓市經一輪僵持後,積壓了一段時間的購買力,有乘着市場鼓吹的「金九銀十」,在黃金周檔期沖騰而出的時候,先用政策力量,把這股勢頭壓住。以措施的力度看,應當在初期有「震懾」的作用,措施能否持續落到實處,還真要走着看。
僅就政策點出要查處的,包括炒買炒賣、哄抬房價、陰陽合同,以及閒置土地、拖延竣工、捂盤惜售等種種違規現象,已見樓市早已養亂成患。行政問責這一招,是政策能否執行到位,收到撥亂反正之效的關鍵。從維持市場秩序角度,執法查處上列行為,是地方政府應做而未做的疏失,今次再強調動真格的,對市場不會沒有一定「震懾」的作用。
然而,對措施效果抱藥到病除預期並不實際。目前有沒有實效就要看樓價,要把樓價壓下來,關鍵在於發展商,而發展商是否有減價的意願,則看其資金緊絀與否,對此,之前推出的政策是有落墨的,在緊縮發展商融資上做了工夫。此外,對調控有利之處在於,發展商除了資金的考量,還有了不再與政策力抗,以免招惹更強硬政策的心思。作為一個轉捩點,今次政策出拳,促成樓價出現下調並不出奇。
自從近期調控升溫後,內地樓市的炒家已經坐貨的坐貨,鮮有再加注炒貨的舉動。政策出拳暫時嚇不着炒家,卻可能「喝住」了用家,使置業者萌生再等等的觀望心態,加上若對保障住房有期待,市場的總體置業需求可能有所抑制,也構成促降樓價的效應,但不會出現恐慌拋售的大跌價或崩盤,其實這種狀況亦不應是政策預期所在。儘管社會上、媒體間對樓價有大幅下跌的狠話,像有人預期的樓價跌五成以上,但決不是政策預期所在。
今次政策出拳,對樓市崩盤依然不無顧忌。因為樓市一旦崩盤,除銀行受衝擊以外,鋼鐵、建材、家電、機械、有色金屬等整個產業鏈,會受到毀滅性的衝擊,是不容忽視的系統性風險。實際上,這種預期會先從股市反映出來,受影響的銀行、金屬等股份將發生估值跌價效應。年初A股在三千點上落,房地產調控後,回落到二千六至二千七徘徊,正是波及股市的表現。
如果全面衡量影響,樓價過分深度的調整,風險是很大的,現在政策落重手,樓價是否聽話乖乖地跌到某個水平,取得這樣合乎理想的平衡,決策者並無把握,政策風險還是存在的。內地調控放易收難的特性,使得重演「一抓就死」的情勢,並非完全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