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市場地位 滬港分工露玄機

上海認低威?上海市長韓正說,上海實際上不是「大上海」,而是「小上海」。「大上海」由新中國成立前叫到當前,由十里洋場的遠東最繁榮的港口,以及經濟、金融中心,變成全國首位的工業城市,很長時間裏上海工業產值佔全國十分之一,撐起國家庫房六分之一的收入。這樣的輝煌往績,「大上海」名號當之無愧,可惜上海也逃不過「盛極必衰」的規律。

「盛極必衰」是其工業化之路走到盡頭。○八年上海GDP增長率只有百分之九點七,是十七年來首次跌入個位數;○九年更只有百分之八點二,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種情況除了金融危機的影響,更關鍵是靠密集投資的工業化模式,雖未至絕路,但難以為繼。土地、資源、環境相對工業負載,凸顯了「小上海」的困境,上海脫困之路,惟經由國家戰略地位的規劃,向航運中心、金融中心轉型,意味着謀求服務經濟的崛興。

至此,上海和香港的交錯發展,顯示內地經濟的曲折坎坷。上海由遠東航運及金融中心,洗去鉛華變身工業城市,期間香港迅猛發展成亞洲的航運及國際金融中心,當上海重塑其航運及金融中心地位時,成為香港的趕超競跑對手。當中上海發展的失誤是,要了工業化丟掉了原有的航運及金融優勢,另一個失誤就是鄧小平自認,「搞四個經濟特區時沒有加上上海」,誤了良機。

上海的失落,致使中國留下「貿易大國、金融小國」的缺憾,體認到這一點,國家需要培育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用意,就不難理解上海的轉型,備受國家戰略的支持。香港與上海間的競爭及合作,成為中國邁向金融大國的「兩條腿」,如果狹隘地將兩地理解為競爭,可能疏忽了彼此的合作。正如香港上世紀超越上海金融地位一樣,本世紀上海趕超香港也是正常不過的事。

有關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韓正表示,「上海應當在人民幣回流機制上發揮更大作用,這關係到國家的金融安全和國家利益。如果做得好,上海就完全有可能成為人民幣國際市場定價中心,而且潛力無限。」在香港人民幣業務突飛猛進的大勢下,上述訊息釋出人民幣在岸、離岸的分工布局,儘管香港被視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場,但上海才是金融安全和國家利益的把關閘門,定價的決策中心。

實際上,人民幣國際化的重心,不是放在香港而是放在上海。在回應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取向,韓正提到,「抓住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歷史機遇,搞好人民幣離岸市場和在岸中心」。意味着在國家戰略上,上海既是在岸中心,又是離岸市場,加上大搞人民幣金融產品創新,是人民幣相對完整的金融中心,香港長遠是配合上海的離岸市場,顯示了合作關連。

港府和業界必須清楚,在人民幣國際化實驗階段,香港離岸市場地位是獨特的,但不意味着是專利和壟斷,當條件成熟時,上海可以做離岸市場,天津也可以做離岸市場。必須抓住人民幣業務先發優勢,打下市場基礎,如果以為坐定了離岸市場的位置,可以慢火煎魚,勢必與人民幣加速國際化的國家意圖脫節,離岸市場地位也許同香港擦身而過,將優勢讓位予他人。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