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銀增資連場戲 帳面虛實費思量

內銀派成績表,各家都好好睇睇,不但盈利增長勝預期,資產質量也顯著改善,不良貸款餘額及比率呈「雙降」。乘着大好勢頭,各家銀行的增資大計亦魚貫登場,未遇大阻滯。在全球銀行業還踩在鋼索上的後危機時期,內銀真的相安無事一片好景嗎?尤其是一輪大放水的濫貸潮之後,內銀仍安穩如初,甚至以貸款質素強勁自吹嗎?相信市場難不置疑。

內銀傾向A股加H股同時供股集資,真正支撐起內銀供股的並非小股東,而是大股東中央匯金。每家銀行供股,匯金都要挺身護航,以免攤薄股權,依建、中、工三家銀行參與供股所需資金,分別達四百二十八億、四百零五億及一百五十九億元人民幣,總規模近千億元。結果匯金亦搞到財絀要發債,以匯金相當於國債的聲譽,肯定優質不愁銷。

在調控環境下,銀行大把錢無去路,反過來又認購匯金債,首期匯金融資債,銀行認購了逾九成。由此形成一種對流現象:匯金注資換股,銀行出資購債,互換資產關係。儘管銀行資產擴充完成了,但只是更像資金的帳面搬家挪移。這與以往商銀擴張規模所用的方法:銀行之間互相發行次級債,何其相似。表面上提高資本充足率,單一銀行資本風險排除,但整體看銀行業是另一回事了。

中銀監在金融危機時期,一度要求銀行剔除次級債充資金,現在銀行與匯金的股債對流,中銀監也只能裝聾扮啞,正是監管的尷尬。事實上,監管的尷尬還不只這一樁,銀行實現不良貸款餘額與比率「雙降」,亦有瞞天過海之嫌,在眼花繚亂的數據,可能掩蓋着「名降實增」的實情。

內銀○三年來剝離與沖銷不良貸款高達一點八五萬億,與中銀監公布的不良貸款餘額之和,截至上半年的不良貸款餘額及比率,分別高達二點三萬億元及百分之六點二四。與中銀監公布的不良貸款餘額及比率,分別為四千五百四十九億(較年初少四百二十四億)及百分之一點三(較年初降○點二八個百分點),實在大相逕庭。

內地對不良貸款實行「三級制」,包括損失、可疑、關注三類,其中損失類是需要撇帳的類別,○七年曾由○三年的百分之二十七大升到百分之四十六,增加主要由可疑及關注類劣變而來;○八年損失類貸款五百七十億,比年初減少五千三百零七億,但由於農行剝離了該類貸款五千四百九十四億,計入此項實質是增加而不是減少。

此外,貸款規模前所未有的擴大,也大大稀釋了不良貸款兩項數值,形成虛假「雙降」現象,同時也不能排除瞞報、誤差等造成的虛降。總體觀之,內銀的不良資產即使不惡化,也不見得像中期業績大肆鼓吹的改善,更不可認為乃自身經營改善的成果。

其實,不論內銀如何吹,當局與監管機構不能迷,對銀行業的盈利和家底要心中有數,否則對風險的防範就流於失察。投資者買賣內銀股份,更要從漂亮數據透視實質,不能盲目迷信白紙黑字的數據,而須有比較有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