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二手價迭創新高,售價破二百萬元大關,相同價錢已可買屯門和元朗的私人住宅單位。可見在低收入置業者心目中,交通位置的分量更重於居住環境,因為每天搭車出市區返工的交通費不菲,一家三口每月從新界到市區,即使坐巴士來回車費約三千元(以每程十五元計算)。置業要「上車」,只能上「破車」,二手公屋遂成「搶手貨」。
政府提出的活化二手居屋政策,一直只聞樓梯響,有心置業人士眼看政府推出的遏抑樓市措施成效不大,地王不斷誕生,物業成交即使量跌,價仍「企硬」,每次跌後反有一輪更猛的上漲,看穿了政策的「冇料到」,遲買日後可能恨錯難返,所以不如及早入市。要活化二手居屋,不外乎提供足夠的誘因,由按揭證券公司本月中開始為居屋補地價提供擔保,只是一種途徑,但未迎合業主所需,搔不到癢處,難成誘因。按揭證券公司總裁劉怡翔承認,計劃需求不大,成效難以樂觀。
「活化」之癥結既在於補地價,各種建議均有之,有倡議租樓可免補地價,適當地簡化程序亦屬可行;而提供貸款擔保和分期付款,則是鼓勵提早補地價之措施,但提早補地價亦有風險,假如補了地價之後樓價下跌,佔樓價三至五成的補地價金額,對市民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等到要賣才補地價是較為安全的做法,除非有信心樓價必升,求賺好價則作別論。
如果能夠在居屋售出後,才根據成交金額補地價,似乎較實際和方便,但不排除留有買賣雙方「造假」空間,例如為減少補價以陰陽合約達成交易,合同成交金額低於過手的真金白銀,當局未免嫌監管麻煩不作此想。由提出「活化」至今,政策一直僵化,何來活化?
全港現時有三十二萬個居屋單位,當中約有二十五萬個仍未補地價;今年首八個月二手居屋買賣金額達一百二十八億元,已超去年全年數字,並創歷史新高,看似相當不錯,但涉及只是區區數千個單位,轉手率僅約百分之二,整體「活化」效果仍差。
港府打壓樓市的招式大多針對貴價樓市場,即使計劃提供細價樓土地,亦需等幾年才落成,遠水不能救近火,卻眼睜睜浪費二手居屋這大好資源。有心有力換樓的居屋業主其實不少,但人總有惰性,公屋富戶寧交市值租金也不肯遷出,要居屋業主騰出單位,更需誘因吸引並給予方便。
近期通脹猛撲,衣、食、行的花費拾級而上,今年打工仔加人工的幅度遠追不上通脹,縱使可節衣縮食,剩下「住」的一項卻如俎上肉任人宰割。上車盤買少見少,老舊的公屋單位也炒至二百萬元,私樓租金又扶搖而上,「置業難」加上「租住難」,實在令人嘆息。
下月的施政報告如不再對症下藥,特區高官的民望恐怕走下坡。中低收入人士等待政府活化二手居屋政策已等至心焦,再無行動便會變成心灰,民怨日益加深。明知樓市有泡沫,政府既怕出手太輕、又怕出手太重,如何穩定樓市進退失據,但民怨不可輕視,先照顧中低收入的居住需求,已是施政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