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古人標準實在太高

在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條件之下,何人出任行政長官的猜謎遊戲總是不斷。回歸後的行政長官人選總要先由中央看中,再交小圈子選舉走一下程序「選出來」。小圈子能夠「順利完成」中央交給的「選舉任務」,當然取決於這個選舉委員會能被中央基本掌控,也即選委會的大多數是「自己人」。按照二○一七年之後的普選設想,中央要確保對行政長官的「實質任命」,確保行政長官對中央負責,確保香港特別行政區被中央直轄,行政長官候選人在交市民普選之前,也還是要中央看中的人、接受的人。要先過中央的關,再過選民的關。

中央這「關」要靠選舉委員會和「提名門檻」的機制來把住。這個「關」把住了,一人一票其實還是走形式。既然中央「選人」和「把關」的作用如此關鍵,那麼行政長官「候選人」的猜謎遊戲就首先要在他們和中央的關係這個問題上猜,張三中央能看上嗎?李四中央能滿意嗎?等等……當然,因為最終必須通過選舉,因為行政長官的施政和民意對他的觀感有很大關係,故猜謎遊戲中也不能不考慮「疑似行政長官」的「社會聲望」怎樣?人品能力如何?這也是中央選人會特別注重的地方。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中央有選人的標準嗎?老百姓有選人的標準嗎?兩者是否一樣呢?這個問題最難回答。中國古人曾這樣設想,身為明君且能善治者,應當形象端莊,心懷天下,目視九州而不煩,眼觀紅塵而不淫。文武百官的職權了然於胸,與人言談對應得體。明君毋須使用耳目或間諜去偵察刺探,也不勉強去聽去看,明君有物則觀,有聲則聽,事至則應,身邊的事情不輕易漏過,遠處的事情也能處理妥當,不讓賢明的人流失,奸邪的人不敢不畢恭畢敬,這樣社會萬物就皆在其掌握之中。古人的標準實在太高,今天,我們找不到這樣的人當行政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