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金投資頻見紅 擴闊選擇合時宜

金融海嘯爆發至今已兩周年,不論閣下有沒有投資股票,打工一族大多擁有六位數字的強積金供款被迫參與其中,可惜的是,大部分強積金這兩年來仍未回本,如果搭着日股基金此「沉船」,損失更超過兩成,選錯基金隨時「一子錯,退休皆落索」。

強積金自二○○○年開始推行,在這十年來,假設每月連僱主供款二千元,總計淨供款額已超過二十萬元,這筆已是不小的數目。香港人大半有私人投資,即使沒太多時間兼顧股市的,近年ETF產品大行其道,本港上市的ETF基金已有六十五隻,涵蓋多個國家地區和多個商品,豐儉由人彈性靈活。

強積金的唯一意義是強制閣下的資金投資至六十五歲,但十年的漫長日子,改善的速度仍相當緩慢,到明年才有「半自由行」,投資渠道卻依舊狹窄,不外乎股票和債券兩種,股票分地區有香港、日本、大中華、亞洲、歐洲、美國及全球,但近年大熱的新興市場因屬高風險而被摒諸門外,行業基金如醫藥護理、農業、礦業等也不在選擇之列。

然而,此種局限於成熟市場的A、B、C、D、E餐已不合時宜,自金融海嘯發生之後,成熟市場的風險不比新興市場低,許多新興市場的負債已降至安全水平,反觀美國和日本的債務達天文數字,僅靠印鈔票支撐大局。

強積金讓供款人有較多自主權的呼聲日高,例如效法新加坡利用供款付首期置業;「半自由行」本可提高基金公司推出新產品的誘因,奈何要積金局放行困難重重。

本港已有總額逾一千億元人民幣存款,存戶為保本增值也好,分散投資也好,在許多香港人眼中,儘管人民幣升值預期屢次幻滅,但論穩健程度絕不比美元為弱,看人民幣計價的保險產品大受歡迎已可見一斑,如果推出人民幣計價的基金相信亦會為供款人所喜,基金界如摩通雖也有此意,惟承認欠缺合適的投資工具。

保險產品以保本為目的相對簡單,基金產品則較為繁複,但一些保守基金(前稱保本基金)可先行引入人民幣作交易貨幣,例如交銀旗下保證基金已有小量投資人民幣存款,下一步無疑是人民幣債券,只是僧多粥少,即使「小QFII」落實,區區幾百億元額度相信亦不能滿足需求,但市場迎向各種人民幣產品已是大勢所趨,強積金推出人民幣基金也是遲早之事,監管當局只要提醒供款人相關風險便可。

強積金要達到「退休金」的目的,首要條件是跑贏通脹,這兩年來回報已呈負數,尚幸通脹並不嚴重,但未來香港市民面對由美元貶值帶動的通脹壓力日增,股市若繼續反覆上落,我們的身家無疑已等如「縮水」,還未計基金公司每年收取百分之二的管理費。

經濟雙底衰退甚至多底衰退的機會不能抹殺,假如歐美像日本般迷失十年、二十年,恐怕現時的中年人到退休時必一殼眼淚。成熟市場至今未見曙光,是否應考慮擴闊基金範圍,讓不同風險喜好的人士有更多的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