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中心有前景 偏執發展損基礎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前景,似乎愈來愈聚焦於人民幣業務,這是因為「人民幣國際化」作為國家戰略,與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優勢條件,相結合形成的發展機遇。根據國際金融機構的計算,這是涉及以萬億元計的商機,無論從國家倚重香港或香港背靠內地的角度,是很有前景的大戰略。港交所在其三年戰略規劃中,將人民幣國際化作為核心戰略的大背景,並快速進入實施階段,顯示其已進入了角色。

由○四年二月起,本港銀行開始試辦個人人民幣業務,只不過是存款、匯款、兌換及信用卡等「試水」性的業務,談不上「大戰略」的需要,其意義在於養成及強化了對人民幣業務的預期。人民幣業務正式挺進跨境貿易結算範疇後,就人民幣國際化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儲備貨幣,對應的香港離岸市場形成、發展、成熟三階段啟動。然而,到今年七月底香港人民幣存量逾千億,達到一千零三十七億元,這個「池」仍很有限。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以「水」與「魚」,來比喻人民幣流量與人民幣產品的關係。從這個比喻領略的靈感,做大離岸市場,走過其「形成」到「發展」的成長階段,關鍵是池大水活多養大魚。當中遇到的矛盾是,池大魚多才能激活,然而亦惟有激活了才會池漲水滿多養大魚。香港需要在得到中央的政策配套,來實現解決這對矛盾的良性循環,因為人民幣管制貨幣的特點,香港無法通過自力拓展,做大人民幣「資金池」。

做大香港這個人民幣「資金池」,可以選擇的措施方方面面,無非借助北水南來,或政策開閘調動起對資金的吸引力。基於有關措施在「資金池」總量控制的條件下,能體現可預見性及可控性,不難得到支持。結構性向離岸市場輸出人民幣,作用在於「放水養魚」,人為注水的目的,是激活水池後吸引市場的來水。接着的環節是解決回流,從境內業務獲得收益來支撐境外業務的壯大,這是當前唯一途徑,沒有養分的輸送,就沒法養大魚,香港手上的主動權並不大。

有關做大人民幣離岸市場,構想千頭萬緒,顯示其恍如系統工程般複雜的運作,有賴政策去驅動和潤滑,需要釋出政策的決心。中央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決心,是不用懷疑的,香港受中國主權管制,也信賴香港作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兩地間監管的協調體系業已建立,在確保離岸業務不衝擊在岸,香港在地域與監管都有保障。這些構成中央政策支持的基礎,當然中央始終保留着選擇權,香港作為離岸中心,即使是最佳選擇,但不是唯一選擇,中央出政策還會看香港的作為來下手。

香港的作為並不限於港交所如何描繪發展構思,如何規劃其行動,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港交所作為有關戰略的龍頭,不但有賴於港府政策的配合,亦倚重金融界整體是否做好了思想準備、行動準備。應當強調的是,人民幣業務前景廣闊,但不是壓倒一切的金融運作,傳統的金融運作仍佔有主導地位,以傳統的優勢為本,融合人民幣業務才是香港金融安身立命之道。失去傳統的優勢,也就失去離岸中心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