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內地消費價格(CPI)上漲百分之三點三,達到年內高位。傳媒透露,人行討論過加息議題,部分人主張加息,但大部分官員反對。有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表示,今年極大可能不加息。這顯示內地決策群體,偏向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亦即對經濟下滑的擔憂,壓倒經濟向上的主流看法。事實上,較早前已有權威人士放出聲氣,主張容忍更低經濟增長和更高通脹,政策主調已顯山露水。
亦有意見主張,為平衡實質負利率影響,不對稱只加存款利率。這當然是民眾拍掌歡迎的事,但過不了銀行的阻擋,人行也會站在維護銀行盈利立場決策,或許容忍更高通脹的原則,就包含了對負利率的容忍。然而,經濟下滑是風險,高通脹亦是風險,容忍通脹與阻止下滑,說到底不過是兩害取其輕的選擇,對經濟來說都是權宜之計。
更值得懷疑的是,不同意見方面的理據,都缺乏實質的數據支持,只是依據損益的一般判斷作取捨。很明顯,內地經濟問題的根源在於貨幣超發,統計顯示,○三至○九年間,人行資產從五萬億漲到二十四萬億元人民幣,廣義貨幣從十八萬億增至六十七萬億元人民幣,超過美國的八點八萬億美元,居全球之首,但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同期中國實體財富反映的名義GDP只漲了一點八三倍,明顯不成比例。
這現象說明,內地一方面貨幣濫發嚴重,另一方面過多的貨幣無益於實體經濟。過多的貨幣只是流向樓市、股市,推漲資產價格,甚至越境橫流,譬如推漲香港資產。貨幣濫發易引致高通脹,實體經濟不能受惠,資產漲價反而吸引投資,易致增長下滑,由此提供了何以需要「容忍更低經濟增長和更高通脹」的註腳,這明顯是風險,也因而構成政策的難局。
糟糕就在於,「容忍更低經濟增長和更高通脹」之後,因為政策的難局,經濟仍未必返回正軌。中央提出了「保增長、調結構、遏通脹」的鐵三角政策目標,完整表明了當前經濟的需要,但一對應經濟現實,鐵三角就鐵不起來。保增長怎麼保?此前的恢復性增長,是大規模基建、房地產及汽車產銷帶動的,現在再鋪基建乏資金、房地產有泡沫、汽車產銷趨飽和,另找增長點不是短期能頂上。
保增長帶出的另一問題,是高增長可能帶動起高通脹,要壓低通脹就要放緩增長,這種關聯在決策頭腦裏,頗有高增長低通脹兼得的想頭,以致有用寬鬆貨幣政策支持增長,調動行政手段去力壓通脹的組合舉措。這顯然是治標的權宜做法,治本只能求助調結構,但內地經濟太多的失衡扭曲,譬如,增加收入促進消費,誘發降低投資意欲;又譬如,放開價格會加重成本,拖低企業盈利。
內地在回應國際經濟放緩,以及針對內部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已把保增長放到優先位置,並將之與遏通脹相伴處置,從對不加息的取態,看到了保增長的意圖,而遏通脹就留給有形行政之手去料理。至於調結構,就會視乎經濟實際,能做則做,不能做就暫不做,如果說宏觀調控就是調結構的體現,那麼在政策選擇上只能是見步行步,不再是暴風驟雨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