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寬見步行步 效果將信將疑

為了挽救增長陷於停滯、失業長期高企的美國經濟,伯南克掛帥的聯儲局被推到受命承擔的前台。事實上,精研衰退蕭條揚名的伯南克,已沒有甚麼有效的招式可使,最後的板斧只能是:經濟無法恢復活力的情況下,聯儲局再度出手買債。這個被稱為QE2的「二次量化寬鬆」,並沒有人知道是否能使美國經濟回春,但無招可使兼被逼入死角的聯儲局,也只有押下這「賭注」一試。

對於政策的難局,沒有甚麼局外人比局內人更清楚。就購買國債聯儲局內並非沒有爭議,但近期議息後,聲明「已準備好」在必要時行動,意味着爭議雖未取得共識但有了具體構思,那就是傳媒所指的,摒棄去年大規模購買國債的做法,打算規模較小、更具彈性地邁其QE2的步子,計劃由每次議息決定下一步的行動規模。用我們通俗的語言表述,就是見步行步,亦是內地流行的政策話語——「摸着石頭過河」類似的意思。

這種化整為零的手法,好處是讓聯儲局在經濟諸多不確定性,不易判明形勢之下,有更多回旋空間。甚至在經濟頂得住的情況下,盡可能不需要採取行動——儘管目前看來這種機會很微。總之,採取這樣見步行步的方式,聯儲局想把主動權操之手上,掌握政策調控的靈活性。這當然是可取的,因應實際需要開水喉,起碼可以避免大手筆一次過,出現矯枉過正的政策走過龍現象。像內地一擲四萬億元,留下現時多多手尾,教訓是應予記取的。

然而,事物總有另一面,聯儲局回旋空間愈大,市場的想像空間也愈大;聯儲局的靈活性大了,市場揣測的多樣性也大。在此情況下,聯儲局想引導市場預期變得困難,可能每逢議息,市場都不免有一番傳言或猜測,或會招致市勢波動。在這一點上需要顧及的是,聯儲局與市場就量寬政策「捉迷藏」,影響並不限於美國,全球各個市場也會聞風聲而動,都可能驟冷驟熱。

此外,滲透般買債也會有兩個問題:一是對債市的影響力將大大不如。雖然沒人確切知道,甚麼力度的量化寬鬆才能壓低長期利率,但至少小規模的買債,肯定是其影響力微乎其微;二是不能確定買債何時結束。集腋成裘般持續伺機買債,有可能使聯儲局資產負債表膨脹過度不自知,聯儲局購買資產愈多,到期時肯定愈難順利地出售。這兩種後果不能不顧及。

聯儲局變招,看似是另一創新,並且就量化寬鬆的政策,伯南克滿有信心,他曾說:「現階段的問題,不是我們是否擁有幫助維繫經濟活動、防範通脹減緩的手段。我們有這樣的手段。」在話裏,伯南克的信心指向雙重目標:維繫經濟及防範通脹減緩(實則指防墮向通縮)。事實上,過去大規模的量化寬鬆加上財政刺激,都未能達成維持就業及穩定物價的目標,今次見步行步式的量化寬鬆,能完成伯南克所指向的雙重目標,不能不令人抱持懷疑:伯南克是不是太樂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