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險冷熱有時 資金走位作怪

投資市場避險情緒升溫,資金湧入美債,也就推高美元。美國十年期國庫券價格連升四周,為二月以來最長升浪;相反孳息率則一度低見二點五三○五厘,創去年三月以來新低。與此同時,美股道、標兩大指數上周報跌,雖然跌幅輕微,但連挫兩周,相信與資金有序流出有關,油價、金價亦與美元轉強背道而行。

事實上,近期避險情緒一陣降溫、一陣升溫,源於美元上下波動,儘管推託數據時好時差,但經濟實質一直乏善可陳。於是出現的差異是,經濟總體萎靡不振,但絕大多數股市和大宗商品已返回危機前水平。資金並不傻,這種差距拉開到一定幅度,就要停停歇歇,另找落後的「穩陣」資產,這是在投資操作上「避險」的音樂椅效應。

「避險」操作的另一特點,似乎是拒絕單邊走勢,資金套利並不大貪,見好即收。無論是不同產品間走位,還是不同市場間走位,資本都如驚弓之鳥保持戒懼,譬如,全球通脹處於低水平,但新興市場卻有通脹惡化(如印度),以及資產泡沫(如中國樓市)的現象,構成政策敏感期,資本沒有相對比較安全的落腳點,在相對利好間轉移陣地,成為較安全的策略。

如果全球經濟前景沒有確定的焦點,投資市場這樣的情勢行將維持,頭一個遭受挫折的便是對沖基金。投資名宿索羅斯的舊拍檔德魯肯‧米勒上周三宣布金盆洗手後,被稱「賺錢之神」的普爾遜前拍檔佩萊‧格里尼,亦將大縮基金規模。這些當年風光的大鱷,相繼意興闌珊地退隱,是對市場前景的無奈,雖有輸不起的意味,但亦是明智之舉。

除了囿於市場前景,對沖基金傳統可發揮的威力,亦因金融改革受制。根據美國金融監管改革法案,銀行只能向對沖基金及私募基金小規模投資,上限不得高於銀行一級資本的百分之三。現時美國各銀行在對沖及私募基金的投資大大超出此一比例,要進行「去對沖基金化」,意味着對沖及私募基金將失去強大資金後援,再難像以前無後顧之憂揮灑自如。

為適合監管要求,對沖及私募基金要應付銀行退出,需要售股套現,監管規例會容許銀行有序進行。銀行退出對沖及私募基金後,不會一概持有現金,又將資金投入長期國債市場。這在邏輯上解釋了美股偏軟,而長期國債向升的市況,依兩者彼此動態,相信情況會持續一段時間,即使走走停停、漲漲跌跌,都會影響投資市場好一段時間。

中港兩地股市下滑,所應對的不是「去對沖基金化」,也不存在明顯的「避險」音樂椅效應,所以與美股不可等量齊觀。然而,美匯指數升至一個月高點的八十三點二三七,終究反映美元回流的形勢,這對港股是利淡的。內地卻存在為資產泡沫解套,伺機主動「去槓桿化」的動態,逐步消除去年大放水的後遺,因此股市後續資金不足,升勢欠缺支撐就正常不過。

明白當中的分別,投資者對港股後市慎於看好,亦不必流於悲觀,維持時升時跌的波動走勢,符合當前基本因素的總體態勢。若期待投資市場重大的逆轉,美國聯儲局對量化寬鬆取態的變化,將成為重估市場後向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