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需求不濟 中美調整難免

美國的經濟數據有逆轉的態勢。較早前總統奧巴馬曾用經濟數據鼓舞他的選民,美國經濟已連續三季錄得增長,頭四個月出口的增長亦達百分之十七。奧巴馬以出口帶動經濟和就業初嘗甜頭之後,設立「出口內閣」及其二十人的總統出口委員會,繼續雄心勃勃地推進出口大計。奧巴馬無疑希望出口成為拉動經濟的馬車,現在看起來,現實會比構想嚴峻。

早前經濟呈良好勢頭時,已有專家似乎不買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呼籲,美國利用所有財政及貨幣政策全力刺激經濟,以防止經濟重墮衰退,並借日本「迷失十年」,來警告美國面臨的風險,力指「美國經濟正泥足深陷,必須以非常方法脫困」。到底克魯格曼看到了甚麼,作出狀似誇張的危機警告,並可能不幸言中?

在克魯格曼眼裏,不管是十九世紀的長期低迷,還是二十世紀的大蕭條,都並不是發生於經濟持續衰退,相反當時都存在周期性的增長,經濟短暫改善不能彌補最初衰退的傷害。這是指當下的復甦,基於這觀點,克魯格曼擔憂決策失誤,觸發史上第三次大蕭條。言論針對的是過早緊縮財政,指的顯然是歐洲,不過比他抨擊更嚴峻的是,早在美國數據逆轉前,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復甦動力已出現衰竭症候。

全球製造業增長六月再次放緩,一是製造業產出回落到去年十一月以來最低水平的增幅,日本、英國、澳洲出現下滑,產出略為回升的歐元區,也按月大幅放緩;二是新定單指數繼續放緩,美國降至八個月的低點,歐元區進入一年最弱的增長,亞洲一年最低,英國降至七個月低位。情況顯示,製造業減速的症候已十分強烈,全球的需求因普遍的去金融化,重返工業救國形成巨大缺口。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回應經濟放緩,表示既要擴大內需,又必須穩定外需,兩者不可偏廢。這其實是自陷兩難的選擇,擴大內需是看本身作為,決策者可以用政策催谷;要穩定外需則不在可控範圍,且看主要經濟體都指盼外邊市場提供商機、增進需求,整個世界其實是你指盼我、我指盼你的空想,沒有實際意義。中國要穩定外需,有畫餅充飢之虞。

相反,全球各國經濟取態趨同,增加了競爭拗撬,導致貿易摩擦或匯率爭拗的升溫,在這個意義上,全球投資環境不可避免呈現惡化一面。中國反駁投資環境惡化論,認為與大批外資蜂擁而至不相符合。其實兩者不過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正因為各國內部投資不足以吸引,各國的資金要到國外尋找機會,開闢市場,中國自己的資金不是也努力「走出去」,亦碰了不少投資壁壘嗎?

面對全球性的兩難與不確定,側重依靠外部的策略,成功機會極低。這就導致策略選擇的困難,在退市和刺激經濟的平衡上要重新評估,如果經濟逆轉勢頭形成,恐怕要重返刺激政策︱︱對中美皆如是。美國若用所謂「以非常方法脫困」,值得注意的是,會否如早前銀根超常寬鬆、大印其鈔。若美國用上這偏激的一招,可致世界金融天下大亂,個別國家想照自己策略行事也難。「以非常方法」即使能使美國脫困,新興經濟體也可能不得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