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復建居屋能安民心

年輕一代的中產階層置業無門,是當下全社會的熱點議題,由於近期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旨在壓抑樓市過熱的措施似乎成效不大,進一步突出了這個議題。適逢曾蔭權施政報告的諮詢陸續展開,各與會的意見領袖多以復建居屋及增建公屋為題,積極發表意見,看來施政報告若未能回應訴求,很難過得了民意這一關。

樓市熱在未來可見的一段時間內難以降溫,有其主客觀及內外經濟變動的因素,君不見政府過去一年不斷推陳出新,「招數」之多,確實是五花八門,主要以增加市場透明度及高價樓交易成本這兩條主線展開,輿論普遍認為收效不大,而且地產商逐步摸清政府的底線,在博弈中有反客為主之勢。

普羅市民,尤其是年輕中產階層,要置業結婚,組織小家庭,亦往往望樓興嘆。以一個月入兩萬餘元的新婚二人家庭為例,想買一個四百呎的小單位,樓價約為二百五十萬元計,三成的首期,金額約為七十五萬元,要知慳識儉,更需精打細算,兩人合共每月儲蓄約一萬元計,需六年多的時間,才能達標。

不能忽略的是,假設樓價以現水平計升幅不大才成,而且夫婦二人的收入亦要有所保證,不因經濟出現大幅波動,要面對減薪裁員之痛,至於銀行利率的變動,也更難預測。由此可見,年輕一代之擔憂,尤其是無法看清楚未來的變化,而樓市則只升不降,收入之增加,永遠追不上樓價上升的幅度,試問,又怎能沒有怨氣,甚至是感到憤懣呢?

政府應考慮以先租後買的方式,在市區內外覓地興建新型居屋,以三至五年為期,讓類似上述背景的年輕家庭有機會上樓。每年供應三千至五千個單位,保持一定靈活性,即使短期內未能滿足需求,也能發揮安民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