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閒置地 姿態不硬出手勢軟

昨日開市之前,內地盛傳將公布一千四百多宗閒置土地「黑名單」的具體處理意見。國土部早上如傳言所說,召開記者會作出公布,截至五月底由各地上報的閒置土地多達二千八百多宗,但同時稱六成以上屬「客觀原因」造成,包括毛地出讓拆遷困難及調整規劃,等於說土地多數「閒置有理」,地產商立即鬆了一口氣,A股亦隨消息反彈。

解決樓市失衡莫過於從供應入手,然而,有地不建、建好不賣、賣了空置,供應鏈人為斷裂。已報的土地閒置,其實只屬冰山一角,閒置真實規模遮蓋了層層面紗。最近引發熱議的空置率多少莫衷一是,有用晚間亮燈率的「土法」來統計,也有用抄電錶讀數不合理偏低來統計,即使官方的數據,統計方式語焉不詳,也不值得信賴。

國土部稱將於十月底前基本完成查證,相信最後還是會交由地方政府處置,但地方政府與開發商同一鼻孔出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開發商很容易找個理由搪塞過去。地方財政依賴賣地收入,不免「隻眼開隻眼閉」;開發商為規避處罰,草草圍個圍牆、打幾個樁,也算已開工。事實上,雖然國土部不時公布收回閒置土地及罰款個案,惟至今全國只收回土地使用權面積一萬二千畝,收取罰款或閒置費總計四億八千萬元人民幣,九牛一毛矣!

囤積土地其來有自,記得內房股火熱的年代,愈多土地儲備的股份,就愈多投資者追捧;土地價值每隔兩、三個月便已上一個台階,內房股有地在手,資產淨值水漲船高。對地價升值的預期,又助長了囤地之風。正如現時炒家預期漲價,紛紛囤積農產品一樣;囤積農產品還有腐壞的風險,閒置土地只不過蝕了利息,但股價炒高後配股集資,仍得了大便宜。

閒置土地不但造成了社會資源浪費,亦令政府調控樓市事倍功半。「治標」的方法如強制收回、徵收稅款或罰款,甚至可禁止日後投地等。罰則本已足夠,奈何執法不嚴,土地閒置超過兩年可被無償收回,法例早於九九年已實施,然而至今仍出現閒置十多年的個案。政府亦無建立統一的閒置標準,例如認定實際開發面積,或已完成投建比重作為閒置定義。

「治本」仍是以增加土地供應最為有效,可是今年上半年完成的供地數量,僅佔全年規劃的三成左右,現時開發商投地的熱情大減,賣地作為地方財政主要收入來源,政府自然會不想「賤賣」。地方政府執着於財政收入權衡,始終是中央規定執行遲滯的癥結所在。

本月初,傳媒獲得一千四百多宗閒置土地的「黑名單」曝光,數字只是截至去年九月底,再推後半個月,醜婦終須見家翁,國土部公布的名單,已倍增至二千八百多宗,無疑事件牽連大大小小的中外發展商。中央既不想「鐵腕」解決,二千多塊土地若短時間內同時開發,對資金鏈和樓市的壓力也不言而喻。

中央期望樓市能「軟着陸」,故稱六成以上閒置地屬「迫不得已」,有緩兵之計味道,閒置因「客觀因素」使然,既含糊其據亦不盡客觀。閒置土地過往該清理而不清理,變相縱容才留下今日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