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寬鬆再殺到 美中博弈升級

美聯儲議息後維持利率不變,並表示將購買更多國債刺激經濟,正式表明了量化寬鬆意向。聯儲釋出的訊號相當明確:基於對經濟前景看淡的研判,可能實施新的刺激政策。換言之,曾經的「退市」準備已告作廢,取而代之的是推出刺激的準備。實行這套策略,意味聯儲當前怕通縮多過怕通脹,尤其像聯儲成員警告的日式通縮,更加避之猶不及。

然而,聯儲目前做法極有限度,象徵意義大於對市場的實際影響,頗有與市場打心理戰意味,欲將通縮的預期約束於萌芽狀態。至於效果是達到目的還是走向反面,仍有待驗證。無論怎麼說,將量化寬鬆這個引擎「撻着」,對美國來說,是一步爭取到主動的好棋,既然暫時無通脹之憂,量化寬鬆首先推低房屋抵押貸款平均利率,紓緩房屋市場的壓力,替「兩房」救眼前之危;其次成全美元走弱,冀為出口翻倍提供助力。

美國通脹未構成壓力,其中一個原因是要多謝人民幣的緩升值,使其物價保持穩定,得以支持復甦。但這種一劍兩刃的利好,可能被美國催谷出口的需要而打破,美國國會一直未放棄催逼人民幣升值。中國現時對美國量化寬鬆「排出」美元,造成流動性氾濫熱錢湧入,推高人民幣及資產泡沫,作驚弓之鳥式的防範。中美微妙的互動顯示,美國要輕鬆得多,其貨幣政策雖有效果之憂,卻不像中國的為難。

中國與美國通脹平穩相反,剛公布了「超標」水平的通脹,還有壓制不住的資產泡沫。雖然經濟放緩被當局解釋為政策主動爭取,是調控的成效,但經濟放緩而通脹攀升,明顯是失衡加劇的表現。現在的問題是,沒有單一政策可以糾正這種失衡,提升利率雖有助抑通脹、遏泡沫,但恐防加重經濟下滑的風險,政策處於既不能刺激,又難以退市的困境。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七月貿易順差為二百八十七億美元,是去年一月以來最大月度貿盈,然而首七個月的貿易總額是下降的,按年跌逾兩成,顯示貿盈反映的主要是進口不足,這將對人民幣升值構成壓力。在美國踏入量化寬鬆後,人民幣升值壓力成為重演第一輪量化寬鬆時,熱錢流入內地追捧資產的最大誘因,不幸的是,資產泡沫正是內地最大的傷口,美國的量化寬鬆,恰恰就是往傷口灑鹽。

中美同樣受制於形勢不能退市,但各自的政策游刃空間是完全不同的。這種同藥不同症的差異是極大的諷刺,那就是債仔的日子,要比債主的好過。債仔聲大夾惡的喝斥,要債主升值及開放市場,債主還不好催債反而繼續借出金錢。這種事態想想荒謬,卻是活生生的現實。在美國量化寬鬆出招以後,中國既不能刺激又難以退市的困境,勢必更為加深,反被美國視為有機可乘。

中美政策博弈升級,香港勢受池魚之殃。與內地大致相同的是,香港既有經濟放緩之憂,也有資產泡沫的傷口,即使香港政府不認為那是傷口,只要因量化寬鬆的關係,被灑鹽醃得多了也會成為傷口。在香港重演早前被搞到雞毛鴨血的資產泡沫劇,聯儲議息的宣示象徵開幕的鑼鼓響起,政府沒有應對政策,香港再承受一次泡沫爆破、經濟下滑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