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全球外來投資排名,香港首次攀上第四位,較○八年的第九位跳升五級,在亞洲排名則連續第十二年做「阿二」,僅次於首位的中國內地。這是香港在國際經貿中,值得稱道的「業績」,正因如此為港府帶來一筆誇耀的本錢,認為「充分反映香港作為國際經濟體系的地位」。地位無疑是有數據擺在那裏,並無花假,但建立起這地位的緣由可圈可點。
香港排名跳升,明顯有兩條線索可循:其一,緊隨內地。香港排名跳升之際,中國內地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在亞洲排名追隨內地更為明顯,從中顯示彼此「一榮俱榮」的關聯。事實上,根據投資推廣署的數據,去年來港辦公司開業的比例,內地最多,美、英分列第二、三,可見內地撐場的角色相對重要。
有意見認為,來自內地的投資擔重,與本港推行投資移民的計劃有關,這不易由直接的量化數據表達。其實,近年來港上市的公司愈來愈多已是不爭的現實,因而促成內企來「插旗」落戶的多起來。在內地推動「走出去」策略的大背景下,相對把香港作為兌現「走出去」戰績,要比真的在海外落戶容易,導致許多內企選擇分兩步走,先香港、後國外,也增加來香港辦公司的數量。
其二,輸少當贏。環球金融和經濟危機,導致全球直接投資流入金額,按年下降三成七,香港受影響相對輕,只降一成九,「輸少當贏」力保在亞洲的地位。去年本港外來投資存量,能在亞洲領先,同本港金融型復甦速效及稅務優勢有關。當前危機未退,外來投資有望續增,因為發生債務危機的國家,出於削赤需要加稅,由此相對突出香港的稅務優勢,也導致吸引資金來投。
歸結這兩條,本港的優勢側重的是制度秉賦,投資的自由度及低稅政策具有決定意義,嚴格地說,與管治吸引、推廣得力的關連並不大。反而兩個傳統問題仍有待努力:一是進入本港的海外企業多屬中小型企業,甚至不乏空殼公司,不但僱員少,資金流量也弱,香港需要發揮對跨國大企業的吸引力;二是投資存量增加,始終是外來投資可持續性,企業在港生根發芽的重要指標,去年來港公司八成是首次開業,兩成擴充業務,反映在港公司擴充意願仍弱。
當前形勢對香港「吸資」前景,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危機未過,亞洲成為資金追捧地區,有助中國經濟發揮吸引投資的潛力,有利香港繼續搭中國「順風車」;另一方面目前的利好誘因,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危機形勢轉化為良機時,資金可能重置布局,勢必考驗香港的吸引力,即如內企分兩步「走出去」,在香港若是暫時落腳,留不留得住,要看形勢演變下香港怎麼變。
在外來投資風潮中,香港的得益除創造就業外,有帶來新科技、軟技巧的效果,應讓上述效果融入本港經濟中,變成吸引投資的新本錢。政府的管治怎能停留在原有的制度秉賦上,以吃老本為安享?實際上,在打造宜居、低成本的生活,達到吸引企業家和經營人才上,香港還有大量的工作做,吸引更多投資,遠不是宣傳與賣廣告就可以建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