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效應 量化救市將啟

美國在爭議:救市?不救市?周中議息聯儲局會後聲明會有較大的啟示,相信支持和不支持者各有理據,鷹鴿兩派難分高下,但有十一月中期選舉推波助瀾,「政治市」相信會佔得上風,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多次演說中,已鼓吹「前景憂慮」或「異常不確定」來渲染形勢,為預備救市行動鋪路。

面對忽冷忽熱的經濟數據,但美國股市卻「大漲小回」,當就業數據遠遜預期的時候,市場憧憬「救市」而令股市跌幅大為收窄;當數據出現利好的訊號,股市大條道理乘機挾高。這些走向的背後,其實都是熱錢流竄的結果,趁着企業八成業績高於預期(換句話說,公司所給予的盈利指引過低),利用便宜的資金成本炒股炒債。

美國再推量化寬鬆,是基於通縮的預期。多位明星級投資者包括「債券大王」格羅斯等,上星期不約而同提出通縮論調,大印美鈔「放水」,既可刺激經濟又可預防通縮,官商觀念一致,使第二輪量化寬鬆箭在弦上。美國消費物價指數過去兩年已錄得輕微跌幅,資金狂掃歐、美、日國債,兩年期美債孳息再創紀錄新低,那不是明擺在眼前的事實嗎?

美國怕通縮,亞洲怕的卻是泡沫,跟隨聯繫匯率的香港更加深受其害。美國害怕步日本後塵,陷入通縮的萬劫不復境地;新興市場鬧通脹,先後步向加息;歐洲和日本則須以緊縮開支為急務。全球「各家自掃門前雪」並不可能齊心合力,現象不同但殊途同歸——復甦的道路將更為波折、更形漫長了!

美國通縮尚不宜早下斷語,未來還有許多不明朗因素。美國核心消費物價指數並不計算食品及能源價格,全球天氣反常導致小麥等農產品期貨價格急漲,原油等商品價格保持升勢,美元捱沽勢將帶動進口物價,縱使通縮亦只是暫時性。當然,首輪量化寬鬆後,理應發生的「惡性通脹」也未見出現,失業率高企及需求下降亦持續壓抑物價升幅。在處於「十字路口」的當下,是不是先該以不變應萬變?何況,美國經濟復甦雖然緩慢,但並非到了燃眉之急關口!

不支持救市一方,兩位重量級人物「站台」——前財長奧尼爾和魯賓。中國和歐洲不再陪下賭注,美國單獨加注救市風險將倍增,再度救市莫說有「邊際遞減效應」,魯賓更認為救市措施只會製造不明朗及削弱信心。中國古代戰策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預示,再度救市將有潰敗之局的擔憂。

奧巴馬政府任內至今的最大成就是在外交政策上取得重大突破,但視之為首要任務的「解決就業」問題,年多以來卻成效不彰。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在「大蕭條」時期,美國的失業率高達兩成半。經過幾十年來的養尊處優,美國的高薪酬和高福利,幾乎拖垮了三大車廠,敢說美國失業率已成結構性問題,長期居於雙位數邊緣並不為奇。

如果美國願意在投資移民上,門縫打開得大些,會是「小幫忙」,得以滿足全球(尤其中國)渴求「綠卡」的有錢人士,在美國投下金錢,並可創造更多職位,有利大選「箍票」。現今全球經濟形勢屬於「畸形」,通縮或通脹不是最看重,美國救市抑或不救市,最後結論會是選票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