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功能升級 人民幣業務擴張

中港簽署人民幣業務清算協議,這當然是一個「升呢」的協議,可稱之為「升呢」的突破,是不限行業的所有企業,都可以在港設立人民幣帳戶,兌換人民幣也不設上限。企業與商戶間人民幣戶口,又可以跨行自由轉帳,這將促成香港強化人民幣的金融平台。正如金管局認為,標誌本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里程碑。

如今安排相對之前的諸多規限,顯然邁開了一大步。人民幣業務在香港不斷推動,過往是本着內地習慣的「摸着石頭過河」模式安排的。在今天邁開的一大步看,當局摒棄了舊習慣,回看這種突破至少顯示了:一是過往太過保守的模式,大大脫離急速發展的形勢。「摸石過河」看似穩妥實為蹉跎,不能服務於經濟的需要。不獨香港需要突破,在內地亦早已放棄離岸貿易結算試點後漸次推進的保守進程,來一輪鋪開大擴張。

二是過往的安排,顯然未能切中香港的需要。一方面跨境貿結「生不逢時」。適逢進出口貿易低潮期,人民幣在貨物貿易結算量有限。人行副行長胡曉煉指的今年上半年七百餘億元,而去年下半年只有三十六億元,當中懸殊的差距足見本港過往得政策無所用的情況;另一方面香港應用的重頭,在於服務貿易。香港資金流動強在基金、證券、保險,金融產品才是吸金之重,如今才是觸及重心之舉。

事實上,觸及重心也直刺神經,在內地看來,人民幣業務捅破這一層,距資本帳開放,不過隔一道薄紗,因此人民幣業務打通服務貿易,還必須是大方向,短期仍會設定階段進程,不是一步到位的。內地會搬出「可控性」的原則,看守金融門戶,最關鍵的體現,人民幣到這一步開放,還只能容其大致只是「體外循環」,不容對內地金融造成衝擊。

人民幣業務進入服務貿易,雖然拓展了本港的生意門路,但也改造着本港的金融生態。其一,強化了本港對內地的財資依賴。對於香港,作為人民幣的離岸中心,是一條生存發展的不歸路,必須將自身納入國家的金融產業格局。當香港成為相對完整的人民幣金融平台時,接着而來對小「QFII」的需索,就是理所必然,人民幣沒有強化的投資功能,就仍未足以滿足香港發揮。內地只容香港人民幣「體外循環」,不過是短期的防線,勢必受到業界的柔性衝擊。

人民幣業務打開了金融產業的廣闊天地,今後本港金融業面對的,不僅是本港的中產和富豪,也有內地的中產和富豪,服務層面大擴,勢必深化面對大額財資的流轉,減弱了服務草根的誘因。在持續的購併進化中,本港的銀行已經「做大做強」,中小銀行為數不多,如何引導強大的銀行做好草根階層的服務,是監管機構要思考的課題。

多年來,本港銀行側重理財業務,用林林總總的收費,趕絕「窮戶」將之掃地出門已是不爭現實,中小企業沒有政府補貼或墊底,銀行也不會關顧它們。人民幣業務打開了金融市場後,這種情況有條件愈演愈烈,內地財資催谷本港樓價,已有金融服務「北望」的兆頭。中港兩地政府應引起注意,切忌忽略金融參與公共服務的一面,金融政策不能一味「在商言商」,只益金融企業股東的腰包,摒棄了升斗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