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時光,歐元由強轉弱,再由弱回升,折射出美歐之間經濟危機的換轉。緣起於美國的金融危機,擴散至全球,並引發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美國雖然有過強烈的復甦憧憬,但近期的數據依然表明,復甦相當脆弱,不但有專家警示「二次探底」的風險,聯儲局也承認經濟放緩,做好較長時間維持低息狀態的準備。這種可能的反覆,顯示經濟在走出急救室以後,未真正脫離危險期。
美國的情況,亦可能是歐洲未來的寫照。歐洲在公布救市措施以後,經濟雖然狀似回穩,但像美國那樣呈現復甦後再反覆,幾乎是必然的。主要是歐洲的癥結和美國的相似,體現為兩條,一是金融「去槓桿化」未建功;二是經濟「再工業化」路難行。這兩條就是歐元、美元強弱轉勢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且暫時看不到跨越這兩條的勢頭。
歐元區今輪救市,其做法有效法美國、勝於美國的特點。歐盟承諾的七百多億歐元救市計劃,除國基會有真金白銀的承諾,其他都未真正地落實;此外,對歐洲銀行的壓力測試結果較佳,儘管其標準受質疑,但仍然廣為被皆大歡喜地接納。即使上述做法有其虛幻之處,但基本上穩住了市場信心,加上用決絕的監管,力拒對歐元的狙擊,歐洲無疑贏得了金融喘息的空間,但這不是「去槓桿化」的實效,像美國所做的一樣,危機的引爆被延後了,金融的「有毒資產」被掩蓋起來,勝在削赤強硬。
眾所周知,美國的「有毒資產」並未清理,通過聯儲局買債及放寬公允值入帳的規定,金融的「槓桿化」風險暫時的威脅消除了,但美國主權債務一點不遜於「歐豬國」,只差評級機構去掉偏袒,痛下降級這一念頭,所有風險將被重新勾起。美元成為避險貨幣,不過是市場的一廂情願,至少是世界並無安全綠洲,一種苟且的寄存。歐元與美元的匯價,來回拉鋸「折騰」,恰恰是經濟重返「工業化」的不明朗因素。
歐洲要痛下決心削赤,美國削赤也勢在必行,削赤的兩大效應不可避免:一是緊縮財政開支,致使刺激經濟手段受到制約;二是降低國民收入及福利,就不利於消費。內生的需求不足,是重返工業化的障礙,解決就業職位增加亦無從談起,各國都盯住出口求工業化,正是全球復甦困擾所在。需求從何而來?歐洲及美國通脹率不但無威脅,反有滑向通縮的憂慮,是重返工業化艱難的反映。
現階段,全世界的經濟正在抱着歐洲、美國兩個計時炸彈前行,既有一先一後爆炸的可能,也有同時爆炸的可能,使得全球範圍決策風險尤為突出。新興市場雖然沒有表面的危機,但是出口受阻抑制工業擴張,是可以肯定的。
此外,一旦歐美黔驢技窮,最終被迫求助於量化寬鬆、濫印鈔票救經濟時,新興國尚不嚴重的金融槓桿化將會嚴重起來,變成經濟發展中的風險。照上面的分析,歐美既然經濟放緩的風險很高,黔驢技窮的出招機會亦很高,聯儲局已有這一手的準備。可以說,金融「去槓桿化」及經濟「工業化」,是歐美未消除的兩重風險,也是新興市場將面對的風險,分不清誰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