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地收入雖豐厚 樓市隱患日益深

本年度第四次土地拍賣,亦是政府今年第二幅主動拿來拍的土地,儘管未能打破做價紀錄,但亦打入做價的三甲,可算不枉此拍了。拍賣官滿意賣地結果,事實上,今年以來政府滿意非常,因為至今已締下歷來最多百億元地皮成交的年度,意味着庫房「豬籠入水」。若政府真以此為目標,難免讓人質疑是「錢眼」政策的施政水平。

也許當局可以拆解:近年豪宅樓價狂飆,是以往豪宅地供應緊絀造成的結果,現在集中增加豪宅地的供應,是要平抑樓價狂飆。理由似乎站得住腳,但效果大相逕庭;豪宅地價不但愈拍愈高,也造成了二手豪宅樓價的飆升,而且發揮帶動中小住宅的漲價效應。平抑樓價不過成為嘴邊說說的目標,實際效果卻是推漲樓價,這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麵粉愈來愈貴,麵包怎會跌下價來?如此簡單的道理,要說官員不明所以,難以令人置信。政府一直用供樓佔收入比這條方程式,來為高樓價辯解,而有意忽略了兩項隱性因素:一是供樓利息處於歷史性的低水平,以及資金極度「水浸」;二是貧富懸殊處於歷史性的差異,收入中位數存在誤導。正因如此,社會不同利益團體對樓市有否泡沫存在爭議,決策如何採納都似乎有支持。

愈來愈多的樓盤二手價回到九七、超越九七,抹平了當年危機的傷痕,但同時望樓生畏,置不起業的人也愈來愈多起來,社會不但冒起重建居屋的強烈訴求,而且輪候公屋的人龍也在拉長,這是管治的壓力在醞釀中。在就業和收入未回到九七、超越九七時,那麼一派興旺的情勢,二手樓價回到九七、超越九七,是慶幸還是隱患,管治者不能扮看不見、無知覺、分不清。

在這個角度回看政府增加土地供應的做法,不能不生憂思。政府集中增加豪宅地供應,達不到效果之際,地產發展的投資被極大吸引到發展豪宅,成為大企業爭食重地,而中小企莫能爭杯羹,中小企土儲愈少其勢愈弱。此外,在地價愈來愈貴之際,政府就算增加土地供應,中小發展商也難頂得住龐大的資金壓力,一旦趕絕中小發展商,勢必愈益強化樓市的壟斷性。

另一邊廂,集中增加豪宅地供應,造成忽略中小住宅的供應,恐防到豪宅地供應飽和後,中小住宅供應又現斷層,這波未平,那波又起。施政留後遺,本港未少見,因此樓市有甚麼病,政策落甚麼藥、怎麼治,決策者並未搞清晰理念。更不用說,政府沉浸於樓價飆升,庫房水漲船高的盛宴,哪管他朝樓市轉勢危機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