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基金進取不足 守成亦難

外匯基金第二季勁蝕一百二十二億元,拖累上半年業績見紅,上半年錄得十四億元的投資估值虧損,和去年同期二百五十億投資收益有別霄壤,虧損主要由於股票估值下跌及外匯虧損。金管局所給解釋是,歐元區的主權債務出現危機,市場的避險情緒在第二季加劇。其實,在當時市場情勢下,虧損應在預期之內,甚至十四億元的投資虧損,大可輸少當贏。然而,無論如何,卻是審視外匯基金投資得失的難得機會。

眾所周知,外匯基金因其法定目標,一向採取保守的投資策略,並進行審慎的管理。這樣的機制下,只能從長線看的穩定收益,回報不求高只求穩。這屬於「少做少錯」有交代的管理思維,但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因過於保守而錯失市場良機。傳聞金管局已採納較進取的投資策略,涉足私募基金等較高風險的投資。這是基於兩個前提邁出的這一步:一是目前儲備遠超過支持港元所需水平;二是金管設立了投資控股公司,負起了法律責任。

當然,金管局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季的市場表現,因歐債危機轉差。進取投資張帆恰遇頂頭風,不能一味只怪運氣不好,金管局人算之中,把制度設計搞好了,卻未選擇好時機登場,不是反映對國際市場欠缺視野及研究嗎?當頭一場危機稍為喘定,投資不可能不抱戒心和警惕,顯然是對「復甦嫩芽」有樂觀期望。當然,時機未選好不是進取投資有錯,第三季市場若轉勢,業績又不難得到「平反」。

另一個缺乏估計的是,歐元債務危機及美元轉強,上半年外匯估值虧損高達二百四十三億元,是期內最重大的估值虧損。面對這種情況,外匯基金以長對短,自然不易轉身,完全是被動的無奈。此外,投資股票組合,亦要有短線波動的準備。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曾說,假設外匯基金的股票組合成分緊貼恒指的成分,恒指每千點的變動,對外匯基金就是六十至七十億元的重估收益或虧損。

由此不難看出,外匯基金兩線作戰,體現了風險胃納與避險求穩的互補或對沖。以上半年業績為例,股票及外匯全數敗北,而去年同期是全數錄收益;而作為長線的債券回報剛好相反,期內收益甚佳而去年同期虧損。股票及外匯估值虧損高逾四百億元,整體估值虧損只有十四億元,就是帳面沖抵的結果。可見,如果債券是收益平穩、可變動較小的話,很明顯,關鍵在於短線收益如何得到提升。

提升短線收益有兩項選擇,是上半年業績的啟示:其一,股票投資宜擴量。鑑於外匯儲備遠超過支持港元所需水平,增進風險胃納是否可以更進取些,金管局附設的投資公司,當時只獲貸出二十八億元,增加其可用總量,有助建平衡的投資組合;其二,投資須增加靈活性。明確追求短期收益,投資組合要能靈活調整,去捕捉市勢短中期上落。

其實,如何由定量到擴量、由呆板到靈活,新加坡與中國主權投資基金的演進,是本港可作為前車之鑑的典範,這些主權投資基金在市場歷練後,投資回報已大大提升,也未見得風險不可控。相比之下,金管局落後一大截,對外匯基金投資未脫保守,理念顯然還有待來一番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