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人幣產品交易 勿讓細行掉隊

上海日前推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及相關業務發展的指示,鼓勵開展跨境人民幣融資及直接投資等資本項下業務試點。按照早前內地流行的說法,上海作為人民幣在岸中心,香港打造離岸中心的分工,上海正向在岸中心的目標發力奔跑,香港不能停步或者慢吞吞,因為跨境業務突飛猛進,對接的雙方都要奮力向前,才能不至於彼此脫節。在上海發力向前之際,香港又怎能歎慢板?

香港必須明確現時面對的形勢。自從人民幣業務多元展開後,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揭開了金融業務活躍的新頁。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加快,不同發展階段已經沒有清晰界限,譬如,傳統的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儲備貨幣「進化」三部曲,在香港已經是結算業務尚未臻成熟,投資業務就接踵而來,像港股半通車、小QFII這樣的投資融通,正快速切入跨境業務範疇。人民幣國際化三部曲,將進入兩部曲混奏時期。

形勢使香港迅即面臨交易系統能否適應需要的考驗。不錯,金管局告訴市民,本港擁有強大的多種貨幣結算系統,能應付龐大的業務量;港交所亦聲稱,第三代自動對盤系統已具備多貨幣功能,足以支援人民幣交易及交收。然而,當中不可忽略的是,技術條件之中機器能應付裕餘,操作者是否亦能應付,做到有條不紊?終端的操作如果不匹配,中央系統再強大也是白搭。

在日常生活中,「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名言聽得多,用來檢驗實踐,對人民幣投資融通的快速切入,豈能不問一句:香港準備好了嗎?答案是:「還未!」港交所日前發出通函,促請經紀檢閱其前線、後勤及互聯網交易系統,以確保人民幣產品的運作準備就緒。這個動作無疑顯示,交易系統在終端層面還未熱身,還未做好迎戰的準備。連最基本的運作還未「檢閱」,更不用說對實戰應付複雜、突發事件的壓力測試了。

當然,港交所憑一紙通函號令天下,可以很有效率,但基層經紀要做事的過程總得預留時間,因而要及早起步、勤於督促。同時,港交所不但要考慮時間,還要評估經紀的困難,特別是中小經紀囿於傳統交易方式烙印殊深,面對着如此重大變革,技術和成本的困難不會少,港交所應當協助加以解決。長期以來,港交所業務快速發展,受益的多是外資投行及本地大行,中小經紀被逐漸邊緣化,已淪為業內苟延殘喘的弱勢群體,人民幣業務興起的大潮,造就了本港證券業的新發展契機,不應再讓它們掉隊、出局。

人民幣業務給金融市場注入朝氣,將日益改變着本港金融格局,可以預測,不久的將來香港成為雙幣流通的都市,是絲毫不奇怪的事。現在先於金融領域,消費市場使用人民幣交易已相當普遍,能夠應付交易及交收的操作,日後將滲透社會不同層面,香港還需要正視這種趨勢的到來,除了技術系統更新,法律與仲裁的配合亦要與時俱進,適應管治格局的突破。由此勢必觸發一問:做好金融變局準備,政府並不是旁觀者,怎可不置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