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傳媒放出風聲,國土資源部已將一份涉及全國一千四百五十七宗閒置土地的統計,交到中國銀監會手上,中銀監則根據「黑名單」做全面的風險排查。並認為當中八成閒置土地可能收回,北京、廣州、海南、江蘇等省市成為重災區,而上海「零閒置」。對於這則傳言未敢盡信,因為一直以來,就內地房地產的調控有兩大特點:一是成效不彰;二是訊息紊亂。
上述訊息的合理推測,屬於半真半假一類。真在國土部調控,掌握土地使用的情況,產生一個統計結果,是中央為決策應做的事。這個統計結果交予中銀監排查風險,亦屬正常,因為土地不僅牽涉到房地產產業的資金需求,也牽涉地方融資的虛實摸底,中銀監可比對融資窺探風險,以往恐怕完全心中無底。至於跨部門聯手調控,還將是下一步的事,有待對利弊影響先評估後出招。
當然,就目前內地房地產出現雷聲震天價響,但雨點輕飄飄的落,不給政策一點光彩。跨部門聯手協調,如能收調控之效,則是決策層希望的收穫。事實上,現在不能排除中央着力扼緊土地發展的資金鏈,是迫使發展商減價出貨、回籠資金。僅上面消息未足產生這樣的效果,首先閒置土地在概念上已缺乏共識,閒置土地與發展商正常土儲,調查統計時是否嚴格區分語焉不詳,其次八成將收回亦不足信。
八成閒置土地收回,操作極有困難,土地每一幅都牽涉大額地價資金,關乎地方政府或發展商的損益,八成土地所涉資金總額將是天文數字,不論哪一方撇帳,都是一場難以承受的金融風暴。況且,根據官方資料,今年上半年大多數城市完成供地計劃均不到四成,深圳、廣州更不到兩成。在此情況下再大幅收回土地,數年後土地供應不無斷層之憂,對後市意味着甚麼,香港有現成的教訓。
閒置土地因甚麼閒置,是收回的「正當性」所在。北京是閒置土地最多的,涉一百六十宗共七百零三萬平方米,但其中一百二十五宗地塊是由於政府原因造成的,板子打到政府的屁股上,這些地能說收回就收回嗎?另一個問題,有的發展商早前睇錯市、低估調控效應,買下地王級地塊,籌不足發展資金而閒置,一旦收回反是輸少當贏的好事,巴不得被收回。這樣的地真能「幫忙」收回嗎?
閒置土地收回以後,政府即使再賣,理所當然不能比上手貴,就算不在乎賤賣也要注意後果:其一,在投資發展上,土地愈益集中於大發展商,形成更強寡頭壟斷市場局面,麻煩留在後面;其二,在市場供應上,因斷層造成市場的波動,樓價先抑後揚,甚至出現爆炸性飆升,就像香港現今難以抑制的豪宅漲價。當中關乎樓市能否「維穩」,能否可持續地發展。
中央對樓市的調控,決不能眼光盯住樓價,只能是促成市場參與方各安其位,包括政府理順供地、銀行內控融資風險、發展商循規經營,藉以矯正樓市的扭曲。閒置土地的問題,雖然得做到心中有數,但其處置要顧全大局,可謂不無「兩難」,極考決策的周全。在當前民怨洶湧,調控急迫欲見效果的氣氛下,不無出現顧此失彼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