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服務質素每況愈下,醫管局不思改善,反而千方百計卸責,長者醫療券、自願醫保計劃等打着促進公私營醫療分流旗號的政策,正是這種指導思想下的產物。不過,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無論當局如何挖空心思諗縮數,到頭來只能枉費心機,今年六月推出的「共同護理計劃」反應冷淡,僅錄得百分之三的參與率,就是明證。
所謂共同護理計劃,是向沙田及大埔區一千名在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看病、情況穩定的高血壓及糖尿病人,提供每年一千二百元資助,到區內私家醫生求診。醫管局聲稱計劃可減輕病人負擔,縮短公營門診輪候時間,可惜任憑當局吹得天花亂墜,病人就是不上當。有團體調查發現,計劃推行至今僅吸引三十二位病人參與,參與率只有百分之三點二,低得可憐;更有甚者,三十六名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中,其中十六名接獲「零求診」,即是至今未有參與計劃的病人求診,六名醫生「縮沙」退出。
共同護理計劃乏人問津,落得個冷冷清清的下場,早在人們意料之內。正如負責調查的團體指出,一千二百元只夠在區內看四次私家醫生,病人每年隨時要多付約四千元醫藥費。眾所周知,高血壓及糖尿病等長期病患須長期護理,定時覆診,密切留意病情發展,人們想問的是,一千二百元資助用完後,病人該怎麼辦?難道要他們再回到公立醫院重新輪候?
更何況,計劃還沒有把藥費計算在內。有人計算過,一名每日須服多種藥物的長期病患者,看私家醫生,每年藥費高達一萬多元,足足比公立醫院診金連藥費貴三十多倍,可見區區一千二百元資助,連杯水車薪也談不上,如何能吸引病人參加?難為醫管局還聲稱有意將計劃擴展至港島區,令人啼笑皆非。
說穿了,所謂共同護理,實際上是醫管局企圖趕走病人的花招,花點小錢,哄騙病人轉向私家醫生,無非又是「政府出豉油,市民出雞」的老把戲。最近港府大力催谷的所謂自願醫保計劃,也是藉融資之名,行推卸醫療責任之實,企圖剝奪本港唯一全民共享的醫療福利,難怪計劃一出,劣評如潮。
當局為求壓縮公共醫療開支,無所不用其極,經常抬出的理由是本港人口不斷老化,市民對公立醫院的服務需求與日俱增。這當然是事實,但決不能成為推卸醫療責任的藉口。其實,公營醫療系統要節流,首先必須整頓醫管局,改變行政架構臃腫、資源分配失衡、高層人浮於事、前線人手短絀等種種亂象,然後才來想其他辦法,否則任何本末倒置的措施,都必定不會得到市民支持。
事實上,港府坐擁金山銀山,並不是沒有能力增加對公共醫療的投入,現實是本港公共醫療支出僅佔生產總值不足百分之三,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國家及地區,可見港府非不能也,實不為也。有人建議港府動用部分儲備成立基金,利用投資所得補貼日益膨脹的醫療開支,不失為可以考慮的方案,問題是港府願不願意。
總而言之,要提升公營醫療服務及質素,辦法總比困難多,關鍵在於當局有沒有足夠的魄力,有沒有一顆以民為本的心,是從善如流,撥亂反正,還是擇錯固執,繼續向市民開刀,為政者當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