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通脹加劇,十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達百分之四點四,不僅遠超市場預期,更創下二十五個月新高。國家統計局承認,要實現全年通脹控制在百分之三的目標,有一定壓力。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內地通脹有壓力,本港壓力更大,在一片加風下,普羅市民只會愈來愈難捱。
其實,以上數字是否能夠反映內地通脹的實際情況,人們不無疑問。十月份單是食品類價格就錄得百分之十的漲幅,其中蔬菜價格較九月狂飆百分之三十;其次是水果,漲幅近一成八。在內地一些大城市,醬油、雞蛋等食品的售價早已跑贏香港,有深圳居民甚至專門來港「掃平貨」。再看看「蒜你狠」、「豆你玩」、「薑你軍」等描述物價上漲的新興網絡詞彙不脛而走,內地民眾深受通脹之苦,由此可見一斑。
眾所周知,本港主要生活用品均來自內地,內地通脹拾級而上,本港衣食住行等必需品自然水漲船高。事實上,內地通脹對本港民生的影響正逐步浮現,有食肆指過去一年整體食材價格已上漲三成,加上活牛批發商近日調升價格,飲食業商會預計,食肆將在未來兩個月加價半成。
市民外出用膳要捱貴價,在家亦未必省得了多少。有人計算過,要炮製同樣三餸一湯家常飯,本月成本已較年初上升近兩成。有學者預測,通脹升勢難抑,本月通脹可能創全年新高,反觀基層打工仔收入卻停滯不前,面對愈來愈沉重的生活擔子,升斗市民只能徒嘆奈何。
更不堪的是,美國推行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在不斷開動印鈔機下,美元變得愈來愈不值錢,港元被聯繫匯率制度綑綁,亦應聲貶值,市民的身家變相大縮水。影響所及,基層市民為應付生活開支煞費思量,趁特價掃貨、囤積日用品者有之,兩餐併作一餐者亦有之,甚至連不少中產人士也要節衣縮食,降低生活質素。
在通脹不斷惡化、港人叫苦連天之際,適值最低工資法例出台,可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落實最低工資,保障打工仔基本權益,出發點無疑是好的,問題是如果法例存在漏洞,當局又疏於監管,基層打工仔收入未必可以增加,甚至可能因加得減,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飯鐘風波」,就是明證。
退一步說,即使撇開個別僱主存心走法律罅的因素,落實最低工資後,必然令企業經營成本增加,部分僱主已事先張揚,不排除裁員節流,有的則提早加價,將成本轉嫁到市民身上。最低工資能否真正保障打工仔權益,尚是未知之數,但引發裁員潮與加價潮,恐怕勢難避免。
不管怎麼說,黎民百姓生活艱苦是明擺着的事實,只可惜眾人皆醒官獨醉,曾俊華昨日被問到內地通脹升溫,港府有何應對之策時,仍然輕描淡寫、老神在在,聲稱本港通脹「溫和」,又強調內地已開始加息及調高準備金率,當局會密切留意情況,儼然又是一副等運到的姿態。
誠然,香港作為外向型的細小經濟體,而且受聯繫匯率限制,應對的手段確實不多,但這決不能成為當局無所作為、坐以待斃的藉口。正如有人指出,港府當年「打大鱷」,何嘗不是突破「不干預」教條的桎梏,破例入市?可見要解決問題,事在人為,面對通脹猛虎和泡沫危機,港府非不能也,實不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