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招打擊炒風 最怕過猶不及

樓價飆升不已,不僅市民怨聲載道,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亦罕有地教港府如何穩定樓市。在各方壓力下,港府終於再度出招,推出多項措施壓抑炒風,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引入三級制的額外印花稅,向半年至兩年內易手的物業額外徵收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五印花稅,即變相徵收「炒樓稅」。

另一方面,當局將不容許二千萬元以上住宅物業買賣可延遲交印花稅的規定,擴展至所有物業買賣。金管局同時宣布,進一步收緊八百萬元以上物業的按揭成數。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透露,今年頭九個月,持有物業十二個月內轉手的個案,較去年同期急增超過一倍;今年頭半年,逾八成交易單位樓價在三百萬元以下,顯示炒風熾熱,有向中下價單位蔓延之勢。在這種情況下,港府不得不出重手壓抑炒風。

有招總好過無招,遲到總好過無到。相對於前幾次的花拳繡腿,今次出手顯然重得多,特別是向半年內轉手的物業交易徵收百分之十五印花稅,不可謂不重。有立法會議員指出,新措施令炒家成本大幅增加,相信中短期可有效壓抑炒風。有經濟學者甚至預計,短期樓價將下調。

打擊炒賣活動,維持樓市健康發展,沒有人會反對,最怕的是港府過猶不及,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新的「炒樓稅」固然可令炒家收斂,但會否用力過猛,殃及真正用家,卻不能不令人憂慮。事實上,新加坡也有類似措施壓抑炒風,但稅率遠遠低於香港,港府手段之狠、徵稅之重,大大出乎市場預料。西諺有云︰「倒洗澡水的時候,別把嬰兒一起倒掉」,港府趕絕炒家,用心良苦,但如果連用家亦一併受到拖累,恐怕會弄巧反拙。正如有學者質疑,未必所有短期轉售物業者均為炒家,部分更可能因生意不景或失業而需賣樓「救命」,無理由限制他們放盤。

再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新措施或會令部分炒家買樓後先收租,到「解封」後才放售,結果可能令樓宇供應更形短絀。有人指出,部分炒家或透過海外公司以轉讓股權方式進行物業交易,以逃避印花稅。法律界人士甚至質疑,當局一反慣例,並無計算已簽署的臨時買賣合約,只計算已落大訂的正式買賣合約,由於臨時買賣合約法律上亦屬正式買賣合約,新措施不僅可能引發買賣雙方爭拗,有關修訂法例更未必獲得立法會通過。

同樣道理,當局收緊八百萬元以上物業的按揭成數,目的是提高炒家入市門檻,只不過,部分炒家實力雄厚,收緊按揭成數對他們影響不大,尤其是內地買家大多是現金交易,根本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事實上,樓市急升固然不健康,但如果樓市急跌,同樣會帶來災難,在這方面,港人經歷過「八萬五」的慘痛教訓,至今猶有餘悸。畢竟,樓市是香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非同小可,一旦出現劇烈動盪,勢必牽一髮而動全身,形成骨牌效應,當局出招歸出招,千萬不要好心做壞事。

曾幾何時,高官還口口聲聲說甚麼「豪宅與細價樓是兩個市場」,無視樓市泡沫危機,如今卻不惜狠下殺手,此一時也彼一時也,自相矛盾,再次凸顯當局應對樓市問題進退失據,毫無章法。古人說︰「禁微者易,救末者難」,如果樓市泡沫浮現之初,當局能早為之計,未雨綢繆,果斷出手,當能事半功倍,等到今日樓市出現尾大不掉之勢才胡亂出招,藥石亂投,恐怕只能添煩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