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指數不足恃 泡沫危機最堪憂

聯合國開發組織公布二○一○年人類發展指數,香港在全球一百六十九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二十一,比去年上升了三位,在亞洲區僅次於日本和南韓,亦比老對手新加坡高六位。這項排名為香港奪回少少面子,但是否反映香港的真實情況,卻不能不令人質疑。

人類發展指數以各地健康、教育及經濟水平作為指標,按說香港排名上升,反映香港在各方面均取得進步。然而如果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份亮麗的成績單言過其實,香港恐怕受之有愧。

是的,無論在人口預期壽命、兒童入學率還是人均生產總值,香港均處於亞洲甚至全球的領先水平,但如果光被這些表象所迷惑,只能說是見樹不見林。別的不說,單以市民收入而論,儘管香港回歸至今,人均GDP已增長逾三成,但最低層的三分之一勞動人口收入卻不增反跌,以致貧富懸殊日益嚴重,貧窮人口不斷增加,目前已達一百二十多萬,平均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是窮人,這難道是發達地區的應有表現嗎?

孫中山先生說,「少數人有錢是假富,要多數人有錢才是真富」。要衡量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關鍵是看當地老百姓生活得怎樣。中大早前公布的調查顯示,港人的整體生活質素逐年下降,○九年的水平甚至低於○三年沙士期間。可以說,許多香港人的生活水平有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發展指數排名高也好,低也罷,都跟他們沒有甚麼關係。

環顧今日香港,股市熱火朝天,樓價飆升不已,儼然一派繁華昇平景象,然而在熾烈的炒風背後,卻隱藏着深不可測的危機。眾所周知,美國剛剛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再次開動印鈔機,說是說要刺激疲弱經濟,其實這筆龐大資金根本不可能為實體經濟所用,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熱錢必然進一步氾濫,香港首當其衝,樓股齊鳴,自然不足為奇。

問題是,在這輪金融市場虛火中,受惠的只是少數投資者,普羅大眾不但沒有得到多少好處,反要承受由此帶來的通脹壓力。更何況,熱錢來得快也去得疾,這種缺乏實質經濟因素支持的金融虛火,終究難以持久,泡沫吹得愈大,一旦爆破破壞力也就愈強,隨時釀成比金融海嘯更大的災禍。

事實上,面對變幻莫測的形勢,各國政府特別是新興國家均不敢掉以輕心,愈來愈多經濟體都在考慮摒棄資本自由流動以自保,甚至採取「量化緊縮」政策與美國相抗衡。反觀特區政府,由曾蔭權揚言如果樓市出現泡沫化,政府不會袖手旁觀,到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聲稱全球金融環境將有大震盪,提醒市民做好準備,港府高官輪番出口術,不斷高喊「狼來了」,可惜說者自說,迄今未見港府制訂任何具體的應對之策。

沒錯,香港作為外向型的細小經濟體,難免受外圍因素影響,只能隨波逐流,加上受聯繫匯率的限制,應對的手段本來就不多,但這絕不能成為當局無所作為、坐以待斃的藉口。古人說︰「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等到災禍臨頭才謀對策,恐怕已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