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港府吹噓最近藍天白雲的日子增加,但日前公布的粵港珠三角空氣監測數據卻顯示,今年頭半年,本港全部三個監測站錄得的污染指數均有惡化迹象。事實勝於雄辯,所謂空氣質素改善的說法不攻自破。
粵港珠三角空氣監測結果每半年公布一次,數據來自本港及珠三角合共十六個監測站,其中本港佔三個,主要收集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懸浮粒子及臭氧四種污染物數據。今年頭半年本港三個監測站均有不少日子錄得空氣質素最差的「等級五」,是○七年以來首次;而在二氧化氮超標時數方面,荃灣及東涌監測站更由去年的零小時和一小時,分別增至今年頭半年的六小時和三小時。
環保團體指出,今年首半年本港受沙塵暴吹襲,空氣污染指數一度「爆燈」,今次污染數據超標不排除與此有關。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歸根究柢,港府減排不力,特別是在控制汽車及電廠廢氣排放方面無所作為,才是空氣污染指數長期超標的主要原因。有人計算過,去年本港空氣污染指數超過一百、屬偏高水平的日子超過一百天。而在早前一項國際城市生活質素調查中,香港的排名遠遠落後於區內其他城市,原因之一正是本港空氣質素太差。港府減排成效如何,不問可知。
當然,港府在減排方面並非毫無動作,這些年來,當局提出過不少口號,甚麼「藍天行動」、甚麼「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構想不可謂不美好,目標不可謂不宏大,可惜,到頭來無非都是紙上談兵。剛剛發表的施政報告對環保亦着墨不少,甚至闢出「優質生活」一節,專門闡述當局的環保政策,包括用清潔低碳能源和燃料發電,以及全面使用零排放巴士等。
表面看來,港府對於改善空氣質素高度重視,大計多多,實際上卻是講多過做、雷大雨小。眾所周知,本港最主要的空氣污染源來自電廠和汽車廢氣排放,環境局早前公布一籃子減排大計,亦包括增加天然氣及核電的發電比例,問題是,無論是核電還是天然氣,均比傳統燃煤價格昂貴,羊毛出在羊身上,日後電費必然有上升壓力,惟港府一直不肯作出承擔,甚至對有人提議為基層市民提供電費補貼,當局亦置若罔聞。
至於巴士汰舊換新,雖然港府迫於輿論壓力,承諾資助近四千輛巴士加裝催化還原器,以符合歐盟四期減排水平,不過,有學者質疑本港經常塞車,催化器效果大打折扣。事實上,港府近年來推出或打算推出的排污費、膠袋稅、廢電子電器回收徵費等政策,莫不是將手伸向老百姓,而本身的環保責任則推得一乾二淨。
欠缺承擔也就罷了,最離譜的是,當局竟不惜弄虛作假,降低標準,企圖掩飾環保不力之責。當局矢言十年後將本港的碳強度由○五年水平減少五至六成,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減少一成九至三成三,但隨即被環保團體踢爆,有關指標仍遠高於聯合國建議已發展地區的上限。
保護環境,改善空氣,是整個社會的責任,相信絕大多數市民都願意付出,願意承擔。問題是,單單市民付出是無濟於事的,政府本身也必須有所承擔,只有透過官民共同努力方能取得成果,否則,當局一味推卸責任,藍天白雲只能離香港愈來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