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重點落墨房屋政策,提出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增加土地供應、限制「發水樓」、將置業剔出投資移民計劃等一系列措施。可惜,這些措施有如泥牛入海,根本無法冷卻樓市,反而火上加油,過去一周內,無論是樓宇成交量還是成交價,皆錄得顯著上升。曾蔭權不得不承認,有關政策不可能在短期內立竿見影,但堅稱長遠有助市場價格趨於穩定。他還聲言,如果樓市炒到泡沫化,政府不會袖手旁觀,將會採取措施,以行政手段處理。
按照港府的邏輯,雖然樓市自去年起不斷瘋漲,但尚未泡沫化,所以目前還不必採取措施。難怪港府高官近日紛紛為房屋政策解畫,一再宣稱不會打壓樓市,「置安心」計劃只是協助夾心階層置業,顯然正是基於樓市沒有泡沫化的判斷。
誠然,樓市是否泡沫化,從來是見仁見智,並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對富豪而言,即使樓市漲到七萬元一呎的天價,仍然不是泡沫;對薪高糧準的高官而言,即使樓價長升長有,也談不上是泡沫。但在普羅市民心目中,九七年的樓價水平是一道難以踰越的關口,目前本港樓價整體上已接近九七年水平,部分大型私人樓宇甚至已經超過九七年的水平。由市建局參建的灣仔一個單棟樓盤,四百多呎小單位竟賣到七百多萬元,呎價高達一萬八千多元。細樓賣出豪宅價,如果這還不算泡沫,甚麼才是泡沫呢?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昨日與青年對話,面對大學生「買不起樓就結不了婚」的抱怨,她說,置安心計劃不是幫助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置業,而是針對有一定積蓄、且有持續供款能力的夾心階層而設。但有人計算過,月入二萬至四萬元的夾心階層,除非不吃不喝,否則都供不起一個小單位。更何況,置安心計劃總共才五千個單位,相對龐大的置業需求無異於滴水車薪,而且要等到四年後才推出首期一千個單位,更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若租住五年後才決定是否置業,差不多是十年後的事情,人生有多少個十年呢?
所以,不要說現時的樓價超越一般基層的供樓能力,連夾心階層以及不少專業人士也望樓興嘆,如果這還不算樓市泡沫,港府能否明確地告訴市民,到底樓價要去到甚麼水平才算泡沫化呢?港府暗示現時樓市無泡沫,只能證明他們高高在上,脫離群眾,漠視民間疾苦。
至於不會對樓市泡沫化袖手旁觀的說法,亦再一次暴露港府臨渴掘井、臨難鑄兵的執政思維。忽於細微,以致其大。本港樓市去年初開始重拾升軌,如果港府及時採取措施,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無奈港府昧於大勢,掉以輕心,不是說「豪宅與細價樓是兩個市場」,勸說市民「到邊遠地區置業」,就是應付輿論,使出一些花拳繡腿的功夫,結果一再錯失時機,以致樓市一發不可收拾,釀成今日尾大不掉之格局。可悲的是,事到如今,港府還沒有吸取教訓,還要等到樓市出現泡沫化才推出措施,簡直愚不可及。
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不亦晚乎!醫學界流行「三醫論」: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意思是說,高明的醫生,在未病之前就採取措施,將隱患消滅於無形;中等水平的醫生,能在病人生小病的時候動手,防止小病變成大病;下等的醫生,總是在病人患大病之後才動手治療。其實,治病與治港的道理相同,港府揚言要等到樓市出現泡沫化才出手,證明他們只是下等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