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政策無承擔 小修小補擺姿勢

今年施政報告的口號是「民心我心、同舟共濟、繁榮共享」,港府亦事先張揚主打房屋、扶貧及安老三個民生議題。其中在安老問題上,施政報告不諱言到了二○三○年本港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由目前約九十萬急增至二百一十萬。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指出問題所在是一回事,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案則是另一回事。縱觀整份施政報告,人們看不到當局在長者問題上有何承擔,有的只是小修小補、見步行步的措施。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當局漠視民意,堅拒全面撤銷生果金離港限制,只肯由現時每年最少留港九十天減至六十天。勞工及福利局表示,放寬離港限制後,受惠長者每年只須留港六十天便可領取全年津貼,部分人因此可多領一萬元生果金。乍聽之下,新措施似乎有很大進步,實際上只有約二千人受惠,涉及每年額外開支七百萬元,相對於全港五十萬長者領取生果金、相關開支六十多億元來說,根本微不足道,當局對長者有多大承擔,不言而喻。

眾所周知,長者在內地養老,一方面內地生活水平較低,另一方面有親友照顧,在這種情況下,愈來愈多長者退休後返鄉頤養天年。據估計,現時在珠三角及廣州定居、合資格領取生果金的港人,約有四至六萬,當中不少人在香港無親無故,要求他們為滿足住滿兩個月的規定而舟車勞頓、四處奔波,根本是強人所難。早前,一位移居內地多年的九旬老婦在貧病交加、積蓄用盡下被迫回流香港,正是對生果金離港限制的血淚控訴。

令人莫名其妙的是,港府既然可以在輿論壓力下,放寬生果金的限制,為甚麼不能順應民意,全面撤限呢?退一步說,就算當局擔心可能出現濫用情況,大可定期進行抽查,確保申請人仍然健在;亦可透過港府駐內地機構掌握申請人的情況。由此可見,要在最大程度上便利長者,事在人為,當局踢一踢才郁一郁,堅拒為生果金撤限,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不管怎麼說,長者回鄉養老已是大勢所趨,施政報告提出研究設立長者退休生活津貼,這無疑是正確的方向,只可惜當局封定後門,強調有關建議涉及法律、財政及技術問題,須進一步探討可行性。問題是,在冷氣房內的官老爺當然可以慢慢研究,但對於生活困窘的長者而言,又如何經得起蹉跎。

港府對留在內地的長者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對在本港生活的長者,往往也是缺乏照顧。港府為鼓勵居家安老,在施政報告中建議為子女提供更多稅務優惠,鼓勵他們與長者同住;有經濟誘因當然是好事,但不少打工仔為口奔馳,根本沒有時間照顧長者,這絕非小小的稅務優惠可以解決。更何況,上門支援長者的服務遠遠追不上實際需求,早已備受詬病。有社區人士狠批當局對長者疏於照顧,連最簡單的上門執屋服務動輒也要輪候幾個月,所謂居家安老,只是一句空話。

更不堪的是,由於當局不願投入資源,以致安老宿位一位難求,每年都有數千名長者在漫長的輪候期間死亡。也就是說,長者居家安老固然此路不通,輪候資助宿位也非易事,真可謂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在這種情況下,儘管當局信誓旦旦,承諾增撥資源協助居家或在院舍安老的長者,以及加快興建資助宿位,實際有多大成效,人們只能姑妄聽之。

說到底,要解決安老問題,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治本之道在於建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內地早已實行退休保障計劃,反觀港府庫房水浸,卻一直迴避有關建議,試問這算是甚麼「民心我心」,又是哪門子「繁榮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