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物非所值 何苦勞民傷財

耗費四百五十億元巨資,僅換來十多億元收入外加十多天的亢奮,任何理智的人都不會認為這是一筆划算的投資。

港府計劃申辦二○二三年亞運會,正是這樣一項吃力不討好的所謂「投資」,理所當然地遭到大部分市民反對。「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高達六成三受訪者反對申辦亞運會,支持者僅兩成一,民意昭昭明甚。被問及為何反對時,兩成一指香港缺乏舉辦大型賽事的經驗;四成四認為香港地方狹小、設施不足;兩成二認為即使成功申辦,將來要面對大量場館管理及保安問題。

事實上,港府的諮詢文件非常粗疏,欠缺具體及詳細財政預算,亦未計入未來通脹及工程超支等變數,顯然有低估開支之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初發表文章,質疑大型體育賽事為東道主帶來的經濟效益,例如雅典奧運會超支十倍埋單;北京奧運會超支二十五倍;印度籌辦英聯邦運動會,當初預算一億美元,將來埋單可能達到一百億美元之巨,而且笑話多多,醜態百出。還有,年底在廣州開幕的亞運會估計開支高達二千億元人民幣。由此觀之,港府預計斥資四百五十億元舉辦亞運會,當中三百億元用於興建場館,這是否足夠,不能不令人懷疑。

由於舉辦大型賽事成本高昂,多數入不敷出,會帶來沉重財政負擔,許多國家都望而卻步。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薩馬蘭奇因擔心奧運會將難以為繼,故在其遺言中建議改變四年申辦一次的傳統,改由中國永久承辦,因為只有中國政府財大氣粗,「不計成本」。試想想,連奧運會這種舉世矚目的賽事尚且是「賠本賺吆喝」的買賣,遑論影響力不大、叫座力不強的亞運會。港府明知勞民傷財仍然要申辦亞運,恐怕不是為了提高香港知名度、促進港人對體育熱情等冠冕堂皇的目標,而是頭腦發熱之下,大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

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並不會輕易相信港府的宣傳。監察團體批評政府好大喜功,質疑諮詢文件報喜不報憂,貿然決定申辦亞運等同開空頭支票,將為下一代及庫房帶來沉重財政負擔。上述民調亦顯示,兩成受訪者批評港府申辦亞運只是政績工程;三成一直指成效低,欠說服力;更有三成八受訪者認為不如將有關資金直接投放在體育事業更實際,如維修現有體育場館,提高其利用率。

申辦亞運不光是錢的問題,還有能力的問題。正如市民質疑,香港並沒有舉辦大型賽事的經驗,○八年協辦北京奧運馬術賽僅是不過不失,去年舉辦東亞運則爆出場館爛尾等不少醜聞,而亞運會的規模比東亞運大得多,舉辦難度不可同日而語,怕就怕,舉辦亞運會非但不能為港爭光,反而出乖露醜,貽笑國際。印度政府好大喜功卻力不從心,結果英聯邦運動會未舉辦已淪為「恥辱運動會」,正是前車之鑑。

有人說,舉辦大型賽事有如放煙花,花費巨大只換來一瞬間的輝煌。其實,煙花放完也就沒事了,舉辦亞運會卻會留下大量場館設施,無論是日後的管理、保養或維修,都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以大球場為例,去年全年只有不足四十場活動,絕大多數時間是在「拍烏蠅」,港府所謂舉辦賽事可以促進全民運動的說法不攻自破。這不能不令人擔心,許多亞運場館將會淪為得物無所用的大白象工程。

一言以蔽之,香港是商業城市,市民對舉辦大型運動會並不熱心,更何況本港民生問題多如牛毛,教育、醫療、安老、扶貧等樣樣都要錢,當局與其勞民傷財,籌辦費力不討好的亞運會,不如有效利用資源,為市民辦幾件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