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首個最低工資水平報告剛剛提交港府,最高工時問題又接踵而至,勞工組織要求成立有政府及勞資代表組成的標準工時立法小組,希望趕在本屆政府任期屆滿前完成立法。由於標準工時與最低工資密切相關,且更為複雜,勢必引發新一輪勞資矛盾及社會爭拗。
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已向港府提交首個最低工資水平報告,如獲接納,預期下月提交立法會審議,最快明年中落實。據了解,最低工資時薪為二十八元,雖獲商界「勉強接受」,但與勞工界要求的三十三元仍有一段差距。目前勞工界仍然企硬,仍在盡最後的努力,一旦港府公布最低工資水平,勞工界是否接受還是未知之數。而商界則聲稱,即使最低工資定在二十八元水平,估計也會流失四萬多個職位。最低工資水平各自演繹,對打工仔而言,這到底是福是禍,言之尚早。
由於最低工資大局已定,勞資雙方較量的主戰場轉移到標準工時。有調查顯示,本港打工仔平均每周工作達四十八點七小時,比國際勞工組織建議的四十小時高出兩成二,當中以酒店及餐飲業工時最長,達五十六小時;其次是運輸及零售業,超過五十小時。另外,近八成受訪者表示經常感到疲倦、失眠及食欲不振。本港打工仔工時之長、壓力之大,在發達經濟體系中實在少見,然而,許多基層打工仔卻只能賺取一份少得可憐甚至可恥的工資,不少人連養活自己尚且有困難,遑論照顧家庭,這種狀況是絕對不合理的,也是絕對不可接受的。
施政報告終於承諾將以立法形式解決標準工時問題,但當局又以搜集數據需時為由,沒有明確定出立法時間表,令人質疑是否「拖」字訣。有勞工團體率先成立關注組,並提出一系列建議,包括標準工時為每日八小時或每周四十四小時,超時工作必須給予經濟補償等,要求港府在任期內立法。
本港的勞資關係一直融洽,今時今日,卻走到就最低工資及標準工時立法的地步,既是勞資矛盾激化的反映,更是貧富懸殊惡化的體現。回歸十多年來,本港生產總值已增長三成多,港府庫房更由當初的六千多億元,激增至現在擁有兩萬多億元外匯及財政儲備。然而,大部分打工仔並沒有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收入甚至不增反跌,全港窮人達到一百二十六萬之眾,即每五個港人之中就有一個是窮人。
香港經濟發展嚴重畸形,堪稱第一與第三世界的混合體,在貧富懸殊程度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的情況下,港府依然漠視民困,甘當守財奴,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這正是仇富、仇官情緒不斷高漲的根源,也是社會不穩定的根源。
路漫漫其修遠兮。要實現社會公平公義,要改善基層打工仔的待遇,光是靠設立最低工資及標準工時是不夠的,港府必須合理分配資源,才是治本之道。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剛剛通過「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今後施政的重點將由「國富」轉向「民富」,令城鄉居民的收入在未來五年內翻一番。港府空言參與「十二五發展規劃」,卻沒有明確提出增加基層收入,更沒有長遠的扶貧政策,令人失望,難怪最新民調顯示市民對施政報告滿意率急跌。
所謂和諧社會,有人如此解釋,「和」是「有糧入口」,「諧」是有口皆言,就香港來說,如果社會財富得不到合理的分配,如果窮人的聲音得不到當局的重視,那麼,構建和諧社會就等於在浮沙上建造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