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吹起泡沫 通脹蓄勢待發

美國經濟欠佳,聯儲局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可能性愈來愈大,影響所及,全球熱錢流竄,不斷推高資產價格,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地區正面對愈來愈大的泡沫風險。正如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形容,現時金融市場的混亂是「百年一遇」。

眾所周知,美國再次開動印鈔機,無非想通過美元貶值、製造通脹來稀釋巨額債務,將美國的經濟危機轉嫁予其他國家,結果造成市場上熱錢氾濫。近日香港股市熱火朝天,成交量急增,儼然進入大牛市,正是因為大量熱錢湧入所致。令人擔心的是,這種缺乏實質經濟因素支持的金融虛火是不可能長久的,泡沫吹得愈大,破壞力愈強。正如洪水一般,熱錢來得快也去得疾,湧來時固然會造成動盪,一旦退去,許多財富勢將被席捲而去,只能留下滿目瘡痍。

另一方面,在美國的壓力下,人民幣匯率拾級而上,也為香港帶來巨大的通脹壓力。美元對人民幣貶值,與美元掛鈎的港元亦相應貶值,由於本港的生活用品大部分來自內地,意味着來貨愈來愈貴,基層市民的生活負擔可謂百上加斤。所以說,美元貶值的影響無遠弗屆,不僅投資者,普羅市民同樣被捲入其中。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剛剛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曾蔭權對通脹問題竟然避而不談,遑論提出紓困對策。

每逢中美打起貨幣戰、貿易戰,港元對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總會成為港人焦點,今次亦不例外。曾蔭權斷然否決港元與美元脫鈎的建議,指過去幾十年的經驗證明,香港有必要繼續抱緊聯繫匯率這個「救生圈」。不可否認,在內地改革開放前及改革開放初期,美國經濟對香港的影響力遠較中國內地為大,港幣與美元掛鈎是迫於形勢,無可厚非,對穩定香港金融市場發揮過重要作用。惟時移世易,內地經濟對香港的影響力早就超過了美國,這從香港股市中資企業比重佔大半壁江山可見一斑。港府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聯繫匯率不變,對香港經濟及民生的負面影響愈來愈明顯。

事實上,中國已崛起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重要,而香港正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平台。香港既希望扮演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角色,同時又維持對美元的聯繫匯率,政策上自相矛盾。港府企圖在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左右逢源,到頭來可能弄巧反拙,變成中美貿易衝突的磨心,兩頭不到岸。

雖然說,美國仍然是全球第一經濟強國,惟地位已大不如前。兩年前全球金融海嘯從美國發端,美國至今走不出泥沼,消費不振,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自身難保之下,不惜鋌而走險,發動損人未必利己的貨幣戰爭,成為全球金融混亂的源頭。香港人最感到無奈的是,美元持續貶值,港幣只能步步跟隨,通脹惡化已是無可避免。

只有變化才是永恒。美國政府發動貨幣戰爭,固然有轉嫁危機的動機,更多的是迫於現實的無奈。港府罔顧現實,依然以不變應萬變,聽天由命,無所作為,坐視香港這一葉孤舟在汪洋大海隨波逐流,載浮載沉,前景實在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