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無米粥 遠水怎能救近火

樓價不斷飆升,如何增加土地供應,解決市民居住問題,成為下周三公布的施政報告焦點。據悉港府將公布一系列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包括探討在維港以外地區填海造地,紓緩土地供應不足,構思中的填海計劃包括東涌、屯門等地區。

樓價長期居高不下,土地供應不足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所以要壓抑樓價,必須從增加土地供應着手,這已是社會共識。港府有意在維港外填海,本來不失為可以考慮的方案之一,正如有人指出,在已發展地區填海,較發展鄉郊地帶更符合經濟效益。然而,填海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必將引起社會極大爭議,能否通過民意這一關,實在令人懷疑。

眾所周知,香港地少人多,寸金尺土,向來靠移山填海開發新土地。事實上,填海在外國並不罕見,日本、杜拜等地的人工島,更成為著名旅遊景點,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廣州近年亦醞釀將固體廢物運到珠江口近海區域進行填海工程,既可減少環境污染,又可增加土地供應,一舉兩得。

由此可見,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填海並非不可為。問題是,隨着港人環保意識普遍提高,填海已成為極具爭議性的話題,尤其是《保護海港條例》通過後,多次被環保團體援引,挑戰港府的大型基建工程,中環繞道工程的填海問題便是一波三折,以致竣工日期一拖再拖,成本不斷攀升,塞車問題日益嚴重,不知浪費了多少社會成本。儘管港府今次不敢再打維港主意,而是退而求其次,打算在維港以外地區填海,但饒是如此,環保團體也已表明反對,可以肯定,填海造地說易行難,到頭來恐怕又是一鍋無米粥。

大家可以看到,近年港府施政寸步難行,無論是興建高鐵,還是近日推出諮詢的自願醫療保險,莫不引起市民強烈反彈,就算簡單如拆卸皇后碼頭,當年也搞得滿城風雨,不得安寧。弱勢政府百事哀,指望港府說服公眾為填海開綠燈,無異於緣木求魚。

再說,以港府拖拖拉拉、議而不決的作風,待填海建議走完研究及諮詢等程序,也許已是十年八年後的事,對於迫在眉睫的樓市問題來說,根本是遠水難救近火。

其實,增加土地供應並非只有填海一招,本港還有許多地方可供開發,只是港府鼠目寸光,見樹不見林,未能地盡其用而已。別的不說,就以落馬洲河套區發展大計為例,港府提出至今超過十年,還煞有介事地列入十大基建,惟至今仍然只聞樓梯響;至於同屬十大基建,包括粉嶺、打鼓嶺等地區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也是講多過做,首幅住宅地皮最快也要到二○一九年才可推出;其他如大嶼山等地區,亦有不少土地待發展。除此之外,加快舊區重建,也是解決土地供應不足的辦法。令人遺憾的是,港府任由大量土地荒廢,卻捨易取難,侈談填海造地,實在是本末倒置,自討苦吃。

古人說︰「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要解決土地供應不足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關鍵在於當局能不能承擔,有沒有足夠的決心與魄力。填海造地,妙則妙矣,可惜畢竟是太遙遠的事,充其量只能畫餅充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