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言巧語推醫保 無非新瓶裝舊酒

儘管醫療融資計劃備受爭議,儘管第一階段公眾諮詢提出的六個方案全部觸礁,鎩羽而歸的港府仍然未死心,準備將有關計劃重新包裝後再度推出。行政會議昨日通過第二份自願醫療保險諮詢方案,下周公布詳情並展開為期三個月的諮詢,預料最快二○一三年實施。

今次港府改變策略,玩了一些新花樣,上次是全民參與的強制性融資,又稱「強醫金」,現在改為自願醫療保險計劃,並提供經濟誘因吸引市民參與。港府擬將財政預算案中特別預留的五百億元成立基金,資助市民投保,首年參與可獲七折保費優惠,保費水平根據年齡而定,由每年一千多元至五千多元不等,長期病患者每月約一千三百元及設三年索償等候期。

新計劃似乎比舊計劃有吸引力,港府也有所承擔。不過,透過現象看本質,港府投入的五百億元至少要使用二十年,平攤到每位市民的頭上並不多,可以說是政府出豉油、市民出雞的搵笨計劃。錢是一回事,服務質素是另一回事。有業內人士踢爆,市民交了真金白銀的醫療保險,得到的卻非一流服務,而僅是私家醫院的三等即最低級的服務,甚至連門診等第一線的服務都未包括在內。還有,投保初期雖可獲七折保費優惠,然而投保人一旦索償,優惠即取消。

也就是說,市民參與計劃得到的服務質素,其實與現時毋須交費或交一點點錢就可以在公立醫院得到的服務是一樣的,甚至更差。既然如此,市民又何必參與計劃並交一輩子的冤枉錢呢?為甚麼不繼續享受現有的公共醫療服務呢?正如醫學界人士批評,納稅人已經支付公費醫療開支,若再購買自願醫療保險,等於健康人士補貼病人買保險,變相交第二次稅,造成不公平。而且,自願醫療保險僅保障基本入院手術,與政府推廣基層醫療政策可謂本末倒置。更有人大潑冷水,指若參與計劃的投保人達不到一百萬之眾,對保險公司未必有吸引力。

可能有人會問,醫療融資在其他國家並不鮮見,外國能,為甚麼香港就不能?我們可以明確地指出,外國能而香港不能,是因為各地情況不同,發達國家公共醫療支出佔本地生產總值約百分之五至七,香港僅佔約百分之二,處於極低的水平。更何況,港府擁有高達二萬多億元的外匯及財政儲備,儲備之高世所罕見,港府完全有能力增加對公共醫療的撥款,維持數十年來市民看病不要錢的傳統。

撇開儲備不論,公共醫療的撥款機制也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現時醫管局每年可獲政府撥款約三百五十億元,其中七至八成用於薪酬及福利開支,真正用在病人身上的資源少得可憐。事實上,醫管局架構臃腫、管理層薪酬過高早已備受詬病,如果說公共醫療體制需要改革,首先應該對醫管局的管理架構進行改革,而不是動輒打市民荷包的主意。

還應看到,醫療保險計劃改為自願性質後,目標人群大為減少,有錢人毋須參加,基層想參加卻沒有能力,惟有向中產階層開刀。有人計算過,醫療保險的行政成本高昂,至少佔保費一成,比強積金的行政成本還高出數倍,若計劃實施,只會瘦了中產,肥了保險公司。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無論港府如何精心包裝,如何花言巧語,萬變不離其宗,始終改變不了港府藉融資為名推卸醫療責任的真相,亦騙不過市民雪亮的眼睛。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