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業病入膏肓 港府難辭其咎

惡導遊辱罵旅客醜聞重挫本港旅遊業形象,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昨日與業界代表及立法會旅遊界議員開會,商討如何挽回內地旅客對本港的信心。

儘管劉吳惠蘭承認事件打擊香港旅遊業聲譽,需要嚴正處理並採取補救措施,可惜說的好聽,當局提出的所謂補救措施,包括延長旅遊業議會電話投訴服務時間、設立專責小組加快處理規管導遊等課題,以至在旅遊景點、定點購物商舖和入境口岸等加強宣傳,提醒旅客在港的消費權益等,表面看來面面俱到,無所不包,實際上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至於如何解決零團費、打擊宰客黑店和加強導遊規管等問題,不僅束手無策,反而一拖再拖,要待當局成立的專責小組九月底向政府提交報告後才有結果。

導遊辱罵旅客事件上周曝光後,一石激起千重浪,不僅內地傳媒爭相報道,國家旅遊局更破天荒發出赴港旅遊服務警示,提醒旅客要理性消費及提防購物陷阱,本港「宰客之都」的惡名傳遍全國,港府官員才如夢初醒,與業界開會急謀對策,無疑是後知後覺。

後知後覺也就罷了,畢竟遲到好過不到,問題是當局煞有介事、風風火火地開會研究達成的補救措施,未能觸及本港旅業亂象叢生的癥結所在。正如有立法會議員指出,連串宰客醜聞,凸顯由旅議會「自己人管自己人」的方式成效不彰,長遠而言必須成立獨立機構監管旅遊業。

事實上,旅遊業自己人管自己人已是積重難返的老問題,當局必須予以正視。有立法會議員狠批,旅議會無法管制旅行社東主開設店舖,再安排團友光顧,估計本港有六十多家由旅行社登記的店舖,一年營業額高達二百億元,收益更集中在其中二十多間。也就是說,本港接待內地團本身與定點購物店舖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甚至可能是零團費、負團費的最大得益者,要求業界自我規管,杜絕零團費衍生的亂象,實無異於與虎謀皮。

更有甚者,據香港導遊總工會反映,本港大部分導遊並無固定工資,部分人更要貼錢向旅行社「購買」內地入境團。羊毛出在羊身上,強迫顧客購物,從中賺取佣金自然成為導遊的主要收入來源。針對上述情況,各界一直呼籲為導遊設立固定底薪制度,旅遊業界曾於○六年訂立協議,為導遊提供底薪,惟最後不了了之,可見單靠業界自律,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令人遺憾的是,對於社會上要求規管旅遊業的聲音,當局一直置若罔聞。劉吳惠蘭強調,基於自由市場原則,政府無意介入或干預旅行社團費價格。更不堪的是,當局不僅對旅遊業界自己人管自己人的亂象視而不見,反而吹噓旅議會過去在監管外遊團方面的經驗,可供接待內地旅行團借鑑,認為由旅遊業議會自我規管的形式有其必要性。

然而,如果業界自律真的卓有成效,如果單靠自由市場原則可以訂出合理價格,為甚麼近年來本港旅行社宰客欺客事件無日無之,由遺棄旅客於碼頭,到涉嫌激死旅客,再到今次惡導遊辱罵旅客,一宗比一宗駭人聽聞?

重症須用虎狼藥,宰客醜聞不絕,反映本港旅遊業已經病入膏肓,必須從制度着手解決問題。可以斷言,當局繼續將頭埋在沙堆下,推卸監管旅業責任,類似惡導遊辱罵旅客的醜聞勢將陸續有來,香港辛辛苦苦建立的「購物天堂」美譽恐怕將付諸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