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路線減排放 只見樹木不見林

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是港府施政的通病,這在推動環保減排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立法會昨日討論重組全港巴士路線以改善空氣質素,議員狠批當局提供的重組路線指引內容虛無縹緲,既沒有列明轉乘車站、分段收費以及如何照顧長者等安排,也沒有提供轉乘優惠等誘因,擔心有關計劃得不到市民的支持,到頭來減排不成,反而添煩添亂。

本港大部分巴士均是歐盟二期、三期,排放量大,被公認是空氣污染的「元兇」之一。近年來,多條新建鐵路投入運營,令巴士服務需求下降,有統計顯示,專營巴士的載客量已由二○○二年的日均四百三十萬人次,減至去年九月的三百八十萬人次,隨着鐵路網絡的進一步延伸與完善,巴士服務需求還可能繼續下跌。因此,重組巴士路線既是順應交通格局改變的大勢所趨,亦有助減排,可謂一舉兩得。

不過,有一利必然有一弊,重組巴士路線也會對市民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居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一是班次減少,令候車時間延長,乘客需更多忍受路邊廢氣之苦;二是站點減少,難免要多走一段路途;三是部分路線縮短後,未能「點對點」直達目的地,不得不多次轉車,車費因而增加。還有人擔心,巴士公司可能藉路線重組而減少部分不賺錢的路線,或者與當局討價還價,要求增加車費,令市民生活百上加斤。

令人失望的是,當局非但沒有提出措施解決市民的後顧之憂,反而一味靠嚇,有關官員早前明確表示,重組巴士路線可能令車費上升,儼然商家的代言人,再一次引起「官商勾結」的質疑。有關官員更揚言,如果區議會強烈反對有關建議,就不會強行推出計劃。可見在高官眼中,推動環保不是當局的責任,而純粹是市民的責任,市民要求清潔的環境,就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事實上,當局早前提出十多項減排建議,莫不是要求市民掏腰包,如果因此引起社會上的反對聲音,當局就乘機將減排不力的責任推到市民身上。

其實,重組巴士路線雖然有助減排,但微乎其微,其環保效益遠遠不及更換巴士。有研究顯示,若淘汰舊款巴士,代之以歐盟四期巴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可減少一半,可吸入懸浮粒子的排放量更可減少逾九成,顯而易見,汰舊換新才是減排的治本之道。問題是,歐盟四期巴士價格昂貴,巴士公司不願大額投資,港府也不願以公帑補貼,只好退而求其次,提出重組巴士路線計劃,以顯示「有所作為」。

為了敷衍民意,當局又煞有介事地聲稱,正研究設立低排放區的可行性,限定達到歐盟四期或以上標準的巴士才可進入區內。但是,目前全港歐盟四期或以上巴士數量很少,所謂設立低排放區無異空中樓閣,因此當局又計劃今年內聯合巴士公司成立專責小組,研究在歐盟二、三期巴士上安裝「選擇性催化還原器」,減少氮氧化物的排放,以期達到歐盟四期的水平,有關計劃將先行試驗半年至一年。

「催化還原器」能否有效減排尚成疑問,即使能成功,也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可見當局的減排大計無非是紙上談兵,畫餅充飢。正如有人批評,當局對污染大戶坐視不理,偏偏捨本逐末,在停車熄匙、重組巴士路線等細枝末節上下工夫,明顯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更何況,停車熄匙已形同虛設,重組巴士路線又遙遙無期,治標尚且不能,遑論治本。

一言以蔽之,當局的種種減排大計都是自欺欺人,曾蔭權被環保組織視為「氣候逃犯」加以通緝,豈是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