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猿聲啼不住,政改終過萬重山。關於二○一二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兩個選舉辦法的政改方案,經過立法會連續三日的「拉布戰」,終於在支持與反對兩個陣營的吵吵鬧鬧中通過,標誌已蹉跎多年的香港民主政制總算向前邁出了關鍵一步。令人唏噓不已的是,為了這一步,香港社會付出了沉重代價;為了這一步,香港社會也許還要繼續付出代價。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香港民主政制有機會向前邁進,即使這一步不大,即使這一步非常艱難,也總比原地踏步好。眾所周知,有關政改方案的爭拗持續數個月,已令社會嚴重分化,政治矛盾加深,香港元氣大傷,現在也該是告一段落的時候了。其實,今次如果不是中央政府在最後關頭讓步,接受了民主黨提出的區議會方案,結果必然又是一拍兩散,重蹈○五年的覆轍,正因如此,這一步尤其顯得難能可貴。
很明顯,政改方案通過,並不是個別黨派的勝利,更不是港府的功勞,而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歷次民調均顯示,多數市民希望政制向前走,不希望原地踏步,即使在被視為激進的年輕人中,支持者亦超過反對者。在主流民意面前,儘管李柱銘等人仍然負隅頑抗,儘管黎智英旗下的報刊不斷鼓吹「公投、起義」,儘管激進泛民主派千方百計加以阻撓,到頭來都是枉費心機,自取其辱。正如俗語所說,「山不礙路,路自通山」,洋奴漢奸也好,激進政客也好,都無法改變滔滔民意,無法阻擋歷史潮流。
可以這樣說,這場政改風波既是試金石,也是照妖鏡,照出了李柱銘等人的真面目,也讓人看清了激進政客的拙劣表演。這些人開口民主、閉口普選,其實他們比任何人都不民主,比任何人都要獨裁。我們可以見到,有人粗言穢語,聲大夾惡,對持不同意見者亂扣帽子,甚至惡意謾罵;有人道貌岸然,矯揉造作,一味做騷博選票;有人輸打贏要,撒潑耍賴,「毫無民主胸襟」。說到底,這些人將民主視為專利品,只准自己民主,不准別人民主;只准自己罵人,不准別人說話。他們連基本的民主常識都不懂,連起碼的民主禮儀都不遵守,竟然振振有詞要為港人爭取「真民主、真普選」,豈不荒謬!
當然,樹欲靜而風不止,雖然政改風波暫告一段落,但並不表示雨過天青,從此天下太平。實際上,連月來的激烈爭拗已令社會嚴重分化,深層次矛盾更形尖銳,尤其是泛民陣營四分五裂,激進派絕對不會善罷甘休,上次有人搞公投、搞起義,今後類似的政治鬧劇必定還會陸續有來。再說,民主黨區議會方案的具體細節仍有待本地立法解決,由於涉及各方利益,必定再次引起爭議,難保沒有人乘機製造混亂,渾水摸魚。君不見有關立法工作還沒進行,各方已蠢蠢欲動,明爭暗鬥,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正如我們日前指出,一場更大的風暴可能還在後頭。
而更令人擔心的是,今次中央政府為了息事寧人,不得不放棄原則,向泛民主派讓步,這一讓,不但令建制派無所適從,亦等於向泛民主派發出一個危險的訊息:會鬧的孩子有糖吃。此例一開,今後如果有人得寸進尺,得隴望蜀,中央政府又該怎麼辦呢?難道還要一退再退、一讓再讓?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在目前的政治現實下,中央政府為了顧全大局,作出適當的讓步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味退讓,一再放棄底線,必然會帶來嚴重後果。對於中央今次的讓步,有人視為「軟弱可欺」,有人甚至認為是向激進路線低頭,由此可見,毫無原則的退讓,不但不會為香港帶來和諧,反而可能使香港更加混亂,更加難以管治。正如有人將「五十年不變」理解為「五十年不管」一樣,結果是回歸十三年,亂足十三年。
戰國時代,諸侯國懾於秦國的強大,紛紛採取息事寧人的政策,爭相割地求和,以換取暫時的安寧與和平。有識之士指出,「以地事秦,譬若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事實證明了這一論斷,一味退讓,不但無法息事寧人,反而激發對方更大的欲望,等到自己退無可退時,悔之晚矣。
必須指出的是,政改之路之所以走得如此艱難,固然與部分激進政客的搞搞震有關,但港府無能,不斷激化社會矛盾,更是難辭其咎。無論是港府的起錨騷,還是曾蔭權單挑余若薇的辯論騷,非但沒有起到推銷政改的效果,反而添煩添亂,使支持政改方案的市民愈來愈少,間接助長了激進派的聲勢。曾蔭權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到底是何居心、有何目的,不能不令人質疑。
不管怎麼樣,隨着立法會的表決塵埃落定,這場鬧得滿城風雨、沸沸揚揚的政改爭論總算告一段落,如今該是還市民一個安靜生活環境的時候了。悠悠萬事,民生為大,香港已經浪費了太多時間、太多精力在沒完沒了的政治爭拗,以致經濟停滯,民生凋敝,繼續蹉跎下去,只有死路一條。尤其是周邊地區無不全力發展經濟,當新加坡的競爭力已拋離香港、當上海即將成為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當兩岸即將簽署ECFA協議、當深圳的經濟總量即將趕上香港,而香港卻還在政治泥沼中內鬥、內耗,實在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