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已進入尾聲,立法會昨日召開特別會議,邀請數十個團體就市區重建發表意見。令當局尷尬的是,諮詢活動演變成一場控訴大會,團體猛烈炮轟市建局罔顧社會責任,賤買貴賣,巧取豪奪,已成為另類發展商。更有居民直斥市建局企圖將牟取暴利、強搶民產的行為合理化,所謂策略檢討根本是無情無義的假諮詢。
十年前成立的市建局,一直標榜四大業務範疇,分別是重建失修樓宇、維修保養欠佳的樓宇、保育具歷史及建築價值的建築物,以及活化舊區。
不過,市建局的角色近年悄然發生變化,其工作重心不是重建市區,而是擇肥而噬,將舊區重建為高檔住宅出售圖利。以西環第一街重建項目為例,當年收購呎價僅三千元,重建後售價高達一萬二千元,是收購價的四倍。在尖沙咀、中西區、灣仔、大角咀等地的重建項目,同樣包裝成豪宅,有關定價甚至成為當地樓價的新標尺,無疑對樓價飆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同樣備受詬病的是,現時的重建模式大都是閉門造車,審議招標過程黑箱作業,市建局儼如「造王者」,不但引起公眾不滿,連參與合作的發展商也頗有微言。早前市建局有份參與的尖沙咀一個重建項目發售時,再次因價格高昂引起廣泛非議,與市建局合作的發展商踢爆,雙方曾因為定價問題出現分歧,原因是市建局的定價竟然比發展商「更進取」。一句「更進取」,暴露了市建局「貪得無厭」的嘴臉。
市建局拒不承認是推高樓價的「元兇」,辯稱只是根據市場水平定價。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樓價定位的高低,而在於市建局忘記了本身職責,忘記了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忘記了作為一間公營機構不應以賺錢作為主要目的。成立市建局的本來目的,是為了加快舊區重建,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提高大眾的生活質素,因此,市建局理應承擔那些私人企業不願意做或做不到的重建項目,如果私人企業能做到的,市建局就沒有插手的必要。然而,市建局卻是反其道而行之,予人的印象是只對那些有利可圖的項目感興趣,與發展商爭利。
眾所周知,生活在舊區的大多是基層民眾,不少是幾十年的老街坊,他們盼望重建後能夠原區安置。然而,重建後的項目往往變得高檔化,新樓呎價「三級跳」,居民根本負擔不起原地安置的高樓價,惟有接受賠償,搬遷至邊遠地區。可以說,市區重建不但沒有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反而破壞了原有的社區網絡,激化貧富矛盾。
事實上,本港樓宇老化問題非常嚴重,四十年以上樓齡的舊樓高達一萬多幢,有些因年久失修而搖搖欲墜,早前馬頭圍道發生塌樓悲劇,社會的普遍共識是加快舊區重建,市建局堪稱任重而道遠,本可以發揮重要角色。老實說,本港並不缺少發展商,也不缺少豪宅,缺少的是基層民眾能負擔的「上車盤」,可惜市建局卻是金錢掛帥,不務正業,本末倒置,怎不令人失望!
在過去一年中,市建局賺取了六十九億元的利潤,看在市民的眼中,這就是巧取豪奪的證據,不禁令人質疑當局所謂穩定樓市到底有多少誠意。現在,既是檢討市區重建策略的時候,也是該檢討市建局角色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