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商內地瀕絕境 港府口惠實不至

內地回流港人能否享受社會福利的問題,近日在本港引起爭議,亦令人再次關注在內地港人的生活及工作狀況。目前,至少有數萬港商在內地投資辦廠,吸引數十萬港人北上打工,如果有一半人因失業無依而回流本港,必然會對本港就業市場及社會福利帶來極大的衝擊。

這樣的擔心顯然不是多餘的。隨着內地產業升級轉型加快,人民幣持續升值,再加上實施《勞動合同法》後,人工成本水漲船高,導致內地港商的經營環境日益惡化,正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那些經營傳統加工業的港商,更是被逼至牆角,紛紛走上破產或結業之路。

例如,有位在珠三角地區打拚二十多年、一度擁有三家瓦通紙廠的港商,早前將最後一家在南海的瓦通紙廠結業。據稱,十多年前,在當地聘請廉價工人頗為容易,現在卻很難請到人手,一來內地西北部地區經濟發展加快,愈來愈多年輕人選擇留在當地工作,盛極一時的「孔雀東南飛」現象幾成絕響;二來不少企業依賴工頭招攬員工,時時受到工頭的威脅,一旦工頭「扭計」,隨時「拉大隊」走人,令廠家大傷腦筋。一度以世界工廠著稱的珠三角,到處可見人去廠房空的景象。

事實上,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內地人工低成本時代已經結束,金融海嘯後,各地紛紛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加幅一成至三成不等,今年計劃上調最低工資的省市有二十七個,堪稱「民工加薪年」。對於小本經營、利潤本來就很微薄的港商而言,這有如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初被待為貴賓的港商,現在慢慢變成地方政府的負擔而被拋棄,令人不勝唏噓。廣東省近年明確提出「騰籠換鳥」口號,港商首當其衝,正如有港商向本報投訴,如果不轉型,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就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企業;如果轉型,則面對巨大風險,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需要大量技術人才,況且要面對一個全新的領域,可謂進退兩難。中小型企業商會負責人也坦言,近年已甚少聽聞香港廠商有意擴大生產,反而有不少廠家有意整固及縮小經營規模。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旦港商無法在內地立足,大量北上港人就要面對失業的窘境,若選擇回流香港,港府又如何解決其就業及生活的問題呢?在情在理,港府都不能坐視港商陷入困境而不理不睬。幫人等於幫自己,協助港商在內地生存發展下去,就等於保住不少北上港人的飯碗,就等於為香港拆除一顆定時炸彈。

平心而論,港商在內地的遭遇固然與其自身競爭力不足有關,港府同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雖然當局一再表示要協助內地港商,解決其困難,但總是口惠而實不至,任其自生自滅。年年召開的粵港聯席會議,早已淪為高官酬酢的場合;而CEPA補充協議雖然一簽再簽,可惜姿勢多於實際,對港商的幫助似有若無。

充滿諷刺意味的是,在港資企業不斷被淘汰之際,高官竟然還打腫臉充胖子,聲稱香港可幫助內地產業升級。也許,本港的金融、會計等服務業目前尚有一些優勢,但總有一天,「打完齋唔要和尚」的一幕將再次上演。

無可奈何花落去,內地港商正瀕臨絕境,港府豈能繼續袖手旁觀,該出手時不出手,遲早要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