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膠袋徵費政策已實施一周年,雖然未有全年的統計數據,環境局已迫不及待召開慶功大會,聲稱在首三季收取近二千萬元徵費,僅為原先估計的十分之一,以每個膠袋徵費五毫計,共使用膠袋四千萬個,平均每季派發的膠袋量較徵費前大幅減少九成。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沾沾自喜地宣布,有關數據反映膠袋徵費計劃成效顯著,市民更已習慣自備購物袋,積極實踐綠色生活。
平心而論,自從實施膠袋徵費後,本港膠袋使用量確實有所減少,市民的環保意識亦有所提升,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但必須指出的是,當局僅說出事實真相的一部分,公布的統計數據也不全面。目前,僅有約四十家登記零售商轄下三千間商舖參與了相關行動,這只佔全港數以萬計零售商舖的一小部分,市民在其他乾濕貨零售店、街市以及日用雜貨商店購物時,仍然可免費獲得膠袋。因此,膠袋徵費只能說是取得了局部成效,而根據外地的經驗,實施膠袋徵費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反覆現象,現在就評價是否成功,顯然為時過早。
更不堪的是,環保團體踢爆,未列入徵費範圍的平口保鮮袋出現了濫用趨勢,以上個月為例,保鮮袋索取量較去年底勁增逾倍,其中以香港仔、禾輋、大埔、天水圍的濫用問題最嚴重。部分超市以方便顧客為名,在店舖出口處放置大量保鮮袋,任由顧客取用,無異變相鼓勵市民濫用膠袋。
還有,零售店預設包裝膠袋明顯增多,再加上商家為推銷產品而將不織布袋作禮品免費派發,造成不織布袋氾濫。誠如專家指出,不織布袋雖然號稱「環保袋」,其實是使用不能循環再用的材料製造,比膠袋更不環保,更污染環境。
無論是膠袋也好,平口保鮮袋、不織布袋還是預設包裝袋也罷,名稱雖然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不環保的物料,當局僅公布膠袋的使用量,同時對其他購物袋的使用量卻秘而不宣,其中必有隱情。事實上,商家大量預設包裝袋,無疑是鑽了膠袋徵費的漏洞;而市民貪方便取用不用徵費的平口保鮮袋,亦反映市民減用膠袋只是為了避免繳納膠袋費用,距離「習慣自備購物袋,積極實踐綠色生活」還差得遠。
顯而易見,當局僅將膠袋納入徵費而拒絕將同為塑膠產品的平口保鮮袋、不織布袋等納入徵費的範圍,法例上明顯存在巨大的漏洞。在這種情況下,膠袋使用量雖然減少了,但其他包裝袋使用量卻大幅增加,足證所謂膠袋徵費政策形同虛設,當局侈言「成功」,無異混淆視聽,自欺欺人。
實際上,濫用膠袋僅是環境污染問題的一小部分,即使徵費政策取得成功,對改善環境的意義大極有限。就本港而言,空氣污染才是環保的頭號大敵,要求減排的呼聲亦最高,但令人費解的是,當局不是對症下藥,從環境污染的根本問題着手,反而捨本逐末,專門在細枝末節下工夫,膠袋徵費引起爭議之餘,當局又不顧香港的實際情況,匆匆推出停車熄匙立法,結果法案尚未通過,已接連有職業司機因酷熱難耐而中暑,甚至付出生命代價。如果當局一意孤行,令人擔心司機中暑情況將大增,更危及無辜乘客的生命安全。
說到底,當局在推動環保方面乏善可陳,備受輿論批評,更背上「氣候逃犯」的道德枷鎖,所以只好顧左右而言他,吹噓膠袋徵費的「成功」,顯示「有所作為」,企圖掩蓋其在減少排放等重大環保領域的失敗。可惜,一俊不能遮百醜,何況當局連「一俊」都是吹出來的,充滿水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