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立名目增官位 優化海濱待何年

香港被公認是塊福地,發展旅遊業的條件堪稱得天獨厚,單是一個美麗的維多利亞港,已經是上天眷顧香港的最好禮物。如果在維港兩岸設立海濱長廊,必能錦上添花,既增加香港對海外遊客的吸引力,亦為市民提供休閒勝地,試想想,節假日裏,一家人一邊在海濱漫步,一邊欣賞兩岸無限風光,不亦樂乎!可惜,由於港府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這條討論多年的海濱長廊至今「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千呼萬喚之下,港府最近終於將優化海濱提上議事日程。港府決定,近期內將成立高層次、由發展局局長出任副主席的海濱事務委員會,統籌及監察海濱規劃、城市設計、發展及管理,並透過公私營界別合作的模式,提供零售、餐飲、展覽館及劇院等設施,預計最快在今年年底邀請有興趣的機構提交意向書。發展局強調,公私營界別合作可以引入外部資金,毋須過分依賴政府撥款,而海濱始終歸政府所有。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港府成立高層次的海濱事務委員會,無非是顯示對優化海濱計劃高度重視,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問題是,這個擬議中的高層次委員會是否物有所值呢?我們已經看到,早前港府成立樹木辦,為此開設二十多個新職位,其中三個是首長級職位,高官曾聲稱樹木辦將協調各部門管理樹木,防止塌樹殺人悲劇重演。然而話音剛落,沙田發生塌樹殺人悲劇,前日中環又有大樹塌下擊傷兩人,足證樹木辦形同虛設。怕只怕,海濱事務委員會成立後,新官位開設了,公帑浪費了,最終卻淪為樹木辦的翻版。

而根據港府規劃,最快可在年底邀請有興趣的機構提交意向書,這是不打自招,說明當局對於如何優化海濱仍然沒有全盤規劃,只是走一步看一步,海濱長廊大計何時能付諸實施,仍然還是未知之數。人們不能不懷疑,港府所謂成立海濱事務委員會,是否又是「拖」字訣。

港府計劃以公私營合作模式優化海濱,也有不少爭議。誠然,如果優化海濱可以不用或者少用公帑,當然是好事,何況私人企業管理效率較高,尖沙咀星光大道、太平山頂等都算是較為成功的範例。不過,有一利必有一弊,須知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私營機構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必然會要求獲得較高的回報,如果優化海濱因監管不力而造成過度商業化,那就不再是海濱長廊,而是變成商業一條街。一旦海濱長廊背離作為公眾休憩區的設計原意,變質變味,必然引來官商勾結的批評,激化本已尖銳的社會矛盾。

已有人警告,一旦私人企業參與管理公眾休憩地方,當局又建議設立商業消閒專區,最終會變成「無王管」。這樣的擔憂顯然不是無的放矢,當年港府決定由私人機構發展數碼港,不料事與願違,數碼港變成地產項目。另外,西九文化區及啟德郵輪碼頭亦一度交由私人企業投標發展,最終都不得不推倒重來,浪費資源且不說,更浪費寶貴時光,成為港府蹉跎歲月、一事無成的縮影。老實說,優化海濱花不了多少錢,港府不願一力承擔,而偏偏對公私營合作模式情有獨鍾,這是為了提高管理效率,還是為了推卸責任呢?

近年來,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旅遊業更受到周邊地區的強力競爭,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其實,香港並不缺少優質旅遊資源,缺少的是能幹又有承擔的官員,眼看維港因過分填海而愈來愈窄,淪為維河,人們不禁想問一句:甚麼時候香港才能擁有優化的海濱長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