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沉默中爆發 就在沉默中滅亡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昨日是香港回歸十三周年紀念日,也是香港獨有的遊行日,數萬市民冒着炎炎烈日參加了民陣發起的大遊行,港府的無能施政成為眾矢之的,遊行人士提出各種訴求,發出各種怒吼,宣洩各種不滿。七一遊行風雨不改,年年上演,既是本港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線,也是對回歸的莫大諷刺。

泛民內訌 醜態百出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由於備受爭議的二○一二年政改方案日前剛獲立法會通過,及時為遊行降溫,導致參與人數明顯比預期少,但因政改爭拗而引發的泛民主派內訌,依然沒有平息迹象,因此成為今次遊行的焦點。轉軚支持政改方案的民主黨被指「出賣民主」,連日來遭到激進派狙擊,在昨日遊行中,儘管民主黨表現低調,排在遊行隊伍之尾,仍然遭到不少激進人士圍攻,喝倒采的有之、謾罵的有之、掟陰司紙的有之,可謂醜態百出,淪為鬧劇。一場政改爭拗,令泛民主派四分五裂,也令市民看清了這些政客的真面目。

說到忽然轉軚、出賣民主,黎智英旗下的壹傳媒表現得更誇張、更離奇。壹傳媒以反中亂港、宣淫販賤為己任,一向惟恐天下不亂,支持激進路線不遺餘力,所謂「五區總辭、變相公投」就是黎智英、李柱銘、陳方安生等「搞事四人幫」在暗室中策劃出來的。但奇怪的是,就在政改方案表決前幾天,《蘋果日報》忽然變調,連篇累牘發表文章支持走溫和路線的區議會改良方案。於是乎,長期穿同一條褲的黎智英及李柱銘竟互打嘴巴,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白臉,他們葫蘆裏賣的到底是甚麼藥,實在耐人尋味。

黎智英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忽然由激進改為支持溫和,顯然是有難言之隱。有人認為,黎智英發現激進路線漸漸被民意唾棄,其旗下報刊流失大量讀者,惟有急急轉軚止蝕。也有人猜測,黎智英與中央政府有枱底交易,暗地裏得到不少好處,才會「忽然溫和」。事實上,當年壹傳媒上市就得到中資銀行大力支持,可見黎智英與中央政府有枱底交易並非空穴來風,對壹傳媒來說,有奶就是娘,「民主」只不過是一盤生意,可以待價而沽,接受招安、「出賣民主」又何足為奇。

其實,多數香港人對政治根本沒有興趣,所以,與其說七一遊行是為了爭取民主,不如說是市民藉此宣洩怨氣,說到底,大部分遊行人士最關心的始終還是經濟和民生問題。在昨日的遊行隊伍中,打頭陣的是勞工組織,要求設立最低工資、標準工時以及全民退休保障;而菜園村村民也再次走上街頭,抗議政府為建高鐵過河拆橋;一群工廈藝術家也攜帶樂器上街,抗議當局推出的活化工廈措施,扼殺藝術家的生存空間;少數族裔及外傭組織也不甘後人,上街爭取自己的權益。

民怨累積 遲早爆發

顯而易見,儘管政改方案獲得通過,但各種政治爭拗並沒有平息,深層次矛盾持續惡化,民生困苦依然如故。我們可以看到,本港樓市經過短暫調整後,近日重拾升軌,置業難問題積重難返;失業率居高不下,近月更是掉頭回升,隨着暑假來到,大批畢業生投入勞動市場,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貧富懸殊進一步激化,早前有國際調查顯示,去年本港擁有百萬美元資產的富豪人數較前一年激增逾倍,增幅為全球第一,與此同時,貧窮家庭則由去年初的逾十七萬戶,增至今年初的逾十九萬戶,若與回歸之初相比,貧困家庭更激增一倍以上。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周邊地區全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之際,本港的核心競爭力卻不進反退,在多項國際排名中一再敗給競爭對手,四大傳統經濟支柱搖搖欲墜,而所謂六大優勢產業又虛無縹緲,十大建設更是雷大雨小。一方面,香港經濟發展龜行牛步,陷入四面楚歌的窘境;另一方面,富者愈富,窮者愈窮,財富分配嚴重不公,社會矛盾加劇。在這種情況下,港府只懂得為自己人錦上添花,卻拒絕為基層民眾雪中送炭,難怪民怨沸騰,難怪年年遊行,難怪亂象叢生。

回歸十三年,亂足十三年。對於大多數市民來說,回歸只不過換了一面國旗、港督換成特首而已,其餘一切都沒有改變,甚至比以前更不堪,所以,回歸紀念日是達官貴人觥籌交錯的日子,也是普羅市民遊行示威的日子。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表面上的歌舞昇平,無法掩蓋民怨沖天,年復一年的七一遊行,其實正不斷為港府敲響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