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質素年年跌 無法安居怎樂業

香港愈來愈令人有一種「居不易」的感覺。中文大學公布最新生活質素指數,去年香港整體生活質素指數為一百零二點一九,不僅較前年的一百零四點八三低,亦不如○三年的一百零四點二,創下歷年來新低。香港整體生活質素每況愈下,令人唏噓不已。

中大香港生活質素指數由社會、經濟、環境三項分類指數組成,合共二十一個指標,與前年相比,去年有多個指標轉差,拖累整體指數下跌。事實上,這項指數於○三年開始每年公布一次,由於當年香港爆發沙士,經濟衰退,樓股齊挫,失業率高升,鬧得人心惶惶,在很多人心目中,○三年簡直是一場噩夢。萬萬料不到的是,去年港人的生活質素指數竟然比沙士那年還要差一截,真叫人無言以對。

香港不再是一個宜居的地方,港人的生活質素日益惡化,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目前最為市民所不滿的,莫過於高樓價問題。金融海嘯剛剛消退,實體經濟欲振乏力,樓價卻節節上升,僅在過去一年間,本港樓價平均上升三成,豪宅價格更紛紛打破一九九七年的紀錄,導致港人供樓負擔能力明顯下跌。根據中大的研究,在○三年,一個四百呎市區「上車盤」的樓價,以平均家庭入息來計算,每個家庭只需四點四九年就能儲夠錢購買,去年則需八點二年,兩者相差近倍。有學者坦言,這樣的情況「相當不健康」。

樓價飆升,市民的收入卻背道而馳,撇除通脹等因素,去年的實質工資指數也比○三年低。廣東話「滾水淥豬腸,兩頭縮」,最能形容港人目前的處境。安居才能樂業,打工仔拚死拚活儲錢買樓,但卻遠遠追不上樓價的增長,愈來愈多人望樓興嘆。供樓已成為大部分打工仔難以承受之重,生活質素又從何談起呢?所謂「八十後」問題、貧富懸殊問題、深層次矛盾,成因固然複雜,惟不可否認的是,如斷線風箏不斷飛升、日益脫離市民負擔能力的高樓價,正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港府不肯增加對公共醫療的資源投入,也嚴重影響港人的生活質素。醫療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已由○三年的百分之二點七,下跌至去年的百分之二點三,遠遠低於西方發達地區百分之四至五的平均水平,這已被視為本港醫療事故、藥物事故不斷的重要成因。然而,當局非但不願增加有關資源,反而一味喊窮,企圖打市民荷包的主意。當局如此缺乏承擔,激起民怨沸騰。

再舉一例,本港每千人傳染病呈報的比率近年不斷上升,由○八年的二點四,飆升至○九年的六點九,嚴重拖低生活質素。眾所周知,不發達地區因為環境惡劣再加上醫療設備不足、欠缺資源,才會造成傳染病流行,而本港傳染病呈報比率呈增加趨勢,正是公共衞生環境惡化的明證。

無獨有偶,早前由國際顧問公司進行的全球生活質素調查也顯示,新加坡以全球排名第二十八位,蟬聯亞洲生活質素最高的城市,香港則比去年再降一級,位列全球第七十一位,甚至排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的後面,叫人情何以堪。

放眼全球,各地莫不積極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惟有香港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回歸才不過短短十三年時間,香港就由一個繁榮穩定、令人嚮往的國際都會,淪為生存環境惡劣、居大不易的城市,孰令致之!香港明天會更好還是更差,不問可知。